跖骨疲劳性骨折的处理包括休息与制动,确诊后立即停致伤活动让足充分休息,依骨折程度用石膏等制动;早期48小时内冷敷收缩血管消肿,48小时后热敷促血液循环修复;康复训练分早期等长收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后期渐增负重;饮食要补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还需定期复查,依愈合情况调整方案,儿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制动
1.充分休息:一旦确诊跖骨疲劳性骨折,应立即停止导致损伤的活动,让受伤的足部得到充分休息,避免骨折部位承受压力,防止骨折进一步加重。例如长时间行走、跑步等运动应暂停,这是因为持续的活动会使骨折处受到更多应力刺激,不利于骨折愈合。对于儿童来说,因其活泼好动,更需家长密切关注,限制其过度的跑动、跳跃等行为;对于有长期站立工作等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调整工作方式,避免长时间站立。
2.合理制动: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石膏、支具等进行制动。制动可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减少疼痛和进一步移位的风险。儿童在制动时需注意支具或石膏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对于老年人,制动期间要注意观察足部皮肤情况,防止因制动导致皮肤压疮等问题。
二、冷敷与热敷
1.早期冷敷:在骨折后的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可以使用冰袋,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冷敷时间,避免冻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冷敷时也需密切关注皮肤状况。
2.后期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和组织修复。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对于患有糖尿病等血管病变的患者,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且避免加重血管病变。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在骨折得到初步稳定后,可开始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练习,以保持肌肉力量和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足部的跖屈、背伸等方向的肌肉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儿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时需在家长协助下正确进行,避免错误动作;老年人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2.中期康复(骨折后2-6周):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部的缓慢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范围不宜过大,避免引起疼痛和影响骨折愈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轻度的足部拉伸等。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老年人,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更加谨慎,防止因骨强度低而发生再骨折风险。
3.后期康复(骨折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训练。开始可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的情况下行走,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负重的程度和时间。儿童在康复训练逐渐增加负重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其步态和足部反应;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增加负重时要注意监测心率等指标,防止因过度活动导致心血管意外。
四、饮食营养
1.补充钙和维生素D:钙是骨骼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可以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鲜等,以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鱼肝油等。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较大,应保证充足的摄入;老年人因钙流失增加,也需注重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2.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生长的重要物质,骨折愈合过程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可以多吃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对于素食者,要注意通过豆类、坚果等植物性食物来补充蛋白质;对于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五、定期复查
1.复查频率: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一般骨折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儿童由于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可能复查频率会有所不同,需遵循医生安排;老年人骨折愈合较慢,更要按时复查,观察骨折线的变化等情况。
2.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方案:医生会根据复查时骨折的愈合情况,如骨折线是否模糊、骨痂生长情况等,调整治疗和康复训练方案。如果骨折愈合不佳,可能需要进一步限制活动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果愈合良好,则可以逐步增加活动量等。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复查时还要关注血糖等指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