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原因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与制动、疼痛、肌肉失用性代谢改变等因素相关。制动致活动减少引发废用性萎缩且可能影响神经传导;疼痛限制活动并引起神经内分泌变化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分解;肌肉失用性代谢改变表现为能量代谢变化使能量供应不足及蛋白质代谢失衡致合成减少、分解增加。
一、制动因素
1.活动减少导致废用性萎缩
髌骨骨折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制动,如采用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等。由于肢体活动明显减少,肌肉的正常运动刺激缺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维持其正常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长期不活动会使肌肉纤维变细,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骨折后制动1周,肌肉力量可下降约10%-15%,随着制动时间延长,肌肉萎缩会逐渐加重。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均可能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肉代谢活跃,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可能相对更为迅速,但如果能及时进行康复干预,恢复相对也较快;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肌肉量和肌力就相对较弱,制动后肌肉萎缩的程度可能更严重,恢复也更困难。在生活方式方面,制动会使患者日常活动明显受限,进一步减少了肌肉的使用机会。
2.神经传导相关影响
骨折及制动可能会对周围神经产生一定影响,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也会间接导致肌肉萎缩。神经传导信号是肌肉收缩的重要调控因素,制动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变化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的营养供应和传导功能。例如,长期固定部位的神经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使得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肌肉萎缩。这种情况在伴有神经损伤风险的髌骨骨折患者中更为明显,如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肌肉萎缩的发生几率和程度可能会增加。
二、疼痛因素
1.疼痛限制活动
髌骨骨折后,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患者为了避免疼痛加重,会不自觉地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例如,在进行关节活动、肌肉收缩等动作时,疼痛会使患者不敢用力,从而导致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长期的疼痛-少活动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由于疼痛表达相对不清晰,容易被忽视其因疼痛导致的活动减少;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节退变等基础问题,骨折后疼痛会使其活动受限更加明显。在生活方式上,疼痛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节奏,使其更倾向于休息,而减少了必要的康复锻炼。
2.疼痛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变化
疼痛会引起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一些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肌肉代谢。例如,疼痛可能会促使机体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皮质醇升高会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分解,从而导致肌肉萎缩。这种神经内分泌变化在各类人群中都会发生,但对于一些本身存在内分泌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等,骨折后疼痛引起的皮质醇变化可能会对肌肉代谢产生更明显的不良影响,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蛋白质代谢就可能存在异常,疼痛导致的皮质醇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肌肉的分解代谢。
三、肌肉失用性代谢改变
1.能量代谢变化
髌骨骨折后肌肉处于失用状态,肌肉的能量代谢模式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肌肉通过有氧代谢为主来提供能量,而失用的肌肉有氧代谢能力下降,无氧代谢相对增加,但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有限,且会导致乳酸堆积等问题,进一步影响肌肉功能。例如,研究发现,髌骨骨折后制动的肌肉中,线粒体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线粒体是肌肉有氧代谢的关键细胞器,其功能下降会使肌肉的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和维持正常结构,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肌肉萎缩。不同年龄的患者,其肌肉的线粒体功能和代谢适应能力不同,儿童肌肉线粒体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可能在早期通过一定的代偿机制延缓肌肉萎缩,但如果制动时间过长,这种代偿也会逐渐失效;老年患者肌肉线粒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骨折后更易出现能量代谢方面的问题导致肌肉萎缩加重。
2.蛋白质代谢失衡
如前所述,制动和疼痛等因素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由于肌肉活动减少,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的相关信号通路受到抑制,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相关通路的活性降低,使得肌肉细胞无法有效合成新的蛋白质来维持肌肉的体积和功能。而在蛋白质分解方面,上述提到的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会激活蛋白质分解相关的酶系统,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等,加速肌肉蛋白质的分解。这种蛋白质代谢的失衡在所有髌骨骨折患者中都会存在,但对于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如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或儿童挑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蛋白质代谢失衡的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