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如何鉴别
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表现、病程、生物学指标及量表评估鉴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表现上,抑郁症以持续低落心境及相关症状为主,双相情感障碍有抑郁与躁狂或轻躁狂交替发作表现;病程方面,抑郁症反复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交替发作;生物学指标中,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遗传学表现各有不同;量表评估需联合抑郁与躁狂量表,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鉴别,不同年龄人群评估需考虑其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既有抑郁发作表现,又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表现。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自我评价过高、睡眠需求减少等;轻躁狂发作症状相对较轻,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抑郁发作时表现同抑郁症,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可能在抑郁发作后迅速转入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不同性别在双相情感障碍不同发作期可能有不同表现趋势,但总体主要基于典型的心境交替改变来区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两者的发生发展,但双相情感障碍更强调心境的极端交替变化这一核心特点,而抑郁症主要围绕持续的低落心境及相关伴随症状。病史方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既往可能有心境高涨或轻躁狂发作史,而抑郁症患者既往心境改变主要以持续低落为主。
病程特点
抑郁症: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但每次发作相对有较为明确的抑郁阶段,发作间期可能恢复到病前状态或留有轻微症状。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以缓解,但部分可能转为慢性化。不同年龄人群病程进展有差异,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病程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功能发展;老年抑郁症病程相对更易慢性化,且复发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压力大、缺乏社交支持等可能使抑郁症病程迁延。病史方面,既往有多次抑郁症发作且治疗不彻底者,病程可能更易慢性化。
双相情感障碍:病程特点是心境的交替发作,抑郁发作和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部分患者可能快速循环发作,即在1年内抑郁发作、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混合发作频繁交替。不同性别在双相情感障碍病程中可能有不同的发作频率差异,但核心是心境的明显交替。年龄方面,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相对较早,青少年期较多见,不同年龄阶段发作特点可能随大脑发育等有所变化。生活方式因素中,不规律的生活作息、过度应激等可能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或使病程波动。病史方面,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患者病程可能更具复杂性,发作频率可能更高。
生物学指标差异
神经影像学: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前额叶皮质、海马等脑区体积减小,脑血流量降低等改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可能有与抑郁症相似的脑区改变,但在躁狂发作时可能出现脑区代谢活跃增强等不同表现,例如大脑前额叶、边缘系统等区域的功能和结构变化在双相情感障碍不同发作期有不同特点。
神经生化: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低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可能有类似抑郁症的神经递质改变,但在躁狂发作时可能出现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功能亢进的情况,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在两者鉴别中有一定提示意义,但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遗传学:抑郁症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但遗传度相对双相情感障碍较低;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较高,家族聚集性更明显,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相关,而抑郁症的遗传机制相对更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但这些遗传学指标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表现进行综合鉴别,不能仅依据遗传学指标确诊。
量表评估与鉴别
抑郁量表:常用的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患者健康问卷-9(PHQ-9)等。HAMD包含多个项目,从情绪、认知、躯体症状等多方面评估抑郁严重程度;PHQ-9通过9个问题评估最近2周的抑郁症状。但单纯抑郁量表评估不能区分双相情感障碍,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时也可能在抑郁量表上有相应表现,需要结合躁狂相关量表进行综合判断。
躁狂量表:常用的有杨氏躁狂量表(YMRS),该量表从心境、言语、活动等方面评估躁狂严重程度。通过抑郁量表和躁狂量表的联合评估,如果发现既有符合抑郁发作标准的表现,又有符合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标准的表现,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可能,而单纯符合抑郁发作标准则更倾向于抑郁症,但最终鉴别还需要结合完整的临床病史、病程等多方面因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量表评估时要考虑年龄相关的认知和表达差异,例如儿童青少年可能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量表中的某些项目,需要医生结合家长观察等进行综合判断;老年患者可能受躯体疾病等影响,量表评估结果需要谨慎解读,要综合多方面信息来进行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