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是怎么回事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股骨头血供受损,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结构改变塌陷,进而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发病与创伤、药物、酒精等因素相关,病理是血供受损后骨髓及骨细胞缺血、骨小梁断裂等,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创伤因素: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创伤是常见诱因。例如股骨颈骨折后,骨折端移位可能损伤股骨头的供血血管,影响股骨头血运,从而增加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青壮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多与高能量损伤相关,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
药物因素: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重要病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等,进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要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时,需警惕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也是常见病因。酒精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使脂肪在股骨头内堆积,压迫血管,影响血运。长期大量饮酒者,每日酒精摄入量通常超过一定量(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明显增加。
其他因素:如减压病、血红蛋白病、高雪氏病等疾病也可能引发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此外,某些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股骨头本身的血供就可能存在一定缺陷,更容易在一些诱因下发生坏死。
病理过程
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臀上动脉和闭孔动脉等。当血供受损时,首先出现骨髓细胞和骨细胞的缺血性改变,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骨小梁断裂、股骨头结构塌陷等病理变化。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骨髓水肿等影像学改变,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股骨头内的囊性变、骨质硬化等。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多表现为腹股沟区、臀部或膝关节部位的隐痛、钝痛,疼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行走或活动后疼痛明显加剧。
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髋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等活动受限,患者可能出现跛行等步态异常。
患肢缩短:病情晚期可能出现股骨头塌陷,导致患肢短缩。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塌陷等表现,但X线对早期病变敏感度较低。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细微结构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密度改变等。
磁共振成像(MRI):是早期诊断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方法,在股骨头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改变之前,MRI即可发现骨髓水肿、缺血坏死等信号改变,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尚未塌陷的患者。包括避免负重(如拄拐、坐轮椅等),以减少股骨头的压力;使用药物改善血运,如一些扩血管药物等;还可采用高压氧治疗等辅助手段。但非手术治疗效果有限,且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手术治疗
保髋手术:如髓芯减压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术等。髓芯减压术是通过钻孔降低股骨头内的压力,改善血运;带血管蒂骨移植术是将带有血管的骨组织移植到股骨头坏死区域,促进骨修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股骨头塌陷严重、髋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假体松动等,且假体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活动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潜力和骨骼发育情况。非手术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观察股骨头的发育情况,因为儿童的股骨头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和重塑能力,但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时,要充分考虑其全身状况。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前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相对较慢,要加强康复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如果正在接受非手术治疗,需要告知医生妊娠计划,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考虑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术后康复对妊娠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