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后的护理措施
腰椎骨折患者护理包括体位、疼痛、皮肤、呼吸道、泌尿系统护理及康复锻炼指导。术后早期保持正确体位,卧床时垫薄枕维持生理曲度;评估疼痛并通过非药物方法缓解;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鼓励深呼吸咳嗽、必要时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护理;多饮水或做好尿管护理进行泌尿系统护理;早期做四肢肌肉锻炼,后期逐步增加腰部及脊柱锻炼且遵医嘱循序渐进。
一、体位护理
1.术后早期体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早期需保持正确体位,如脊柱骨折行内固定术的患者,一般去枕平卧6小时,之后可根据手术情况调整体位,如脊柱稳定性较好者可采取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曲,防止骨折移位加重脊髓损伤风险。对于老年腰椎骨折患者,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更要注意翻身时保持身体在同一轴线,减少骨折处承受的剪切力等不良应力。
2.卧床期间体位:卧床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维持腰椎生理前凸,减轻腰部肌肉紧张。对于儿童腰椎骨折患者,需根据儿童骨骼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体位垫,保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的维持,同时要确保患儿舒适,避免因体位不适导致躁动影响骨折恢复。
二、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等。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工具进行疼痛评估,如患者诉腰部刺痛且VAS评分≥4分,需引起重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烦躁等表现提示疼痛,需细致观察其行为变化来评估疼痛程度。
2.非药物镇痛: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因为紧张可能加重疼痛感知。比如给患者讲解疾病恢复过程,减轻其焦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对于老年患者,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因其往往对疾病恢复担忧,焦虑情绪可能使疼痛更明显。还可采用局部冷敷或热敷,骨折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儿童患者冷敷或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或烫伤。
三、皮肤护理
1.定时翻身:卧床患者需每2-3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腰椎骨折患者,皮肤较薄、弹性差,更要严格按时翻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儿童患者皮肤娇嫩,翻身时同样要注意动作轻柔,可使用翻身辅助器具,确保皮肤完好。
2.保持皮肤清洁:定期为患者擦身,尤其是出汗后或大小便失禁时,要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尿垫等保护皮肤,并且要及时更换尿垫。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需注意皮肤清洁后的保湿,可使用温和的皮肤保湿剂。儿童患者皮肤清洁时要使用温和的婴幼儿专用洗护产品,避免刺激皮肤。
四、呼吸道护理
1.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通过深呼吸可增加肺活量,有效咳嗽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对于老年腰椎骨折患者,因肺功能相对减退,更要加强呼吸训练。儿童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时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方法不当导致不适。
2.雾化吸入: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雾化吸入时要注意调节雾量适宜,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均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防止雾量过大引起呛咳等不适。
五、泌尿系统护理
1.鼓励多饮水: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老年患者因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需主动提醒其多饮水。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不适。
2.尿管护理(如有留置尿管):若患者留置尿管,要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定期更换尿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对于留置尿管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状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儿童患者留置尿管时要选择合适尺寸的尿管,加强护理,防止尿管相关感染。
六、康复锻炼指导
1.早期康复锻炼: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进行四肢肌肉收缩舒张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老年患者进行四肢肌肉锻炼时要注意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儿童患者四肢肌肉锻炼要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以不引起疼痛和不适为宜。
2.后期康复锻炼:骨折后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腰部肌肉锻炼及脊柱活动度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但要注意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个体恢复情况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进行后期康复锻炼时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