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
这是一份术后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案及特殊人群提示,早期(术后12周)包括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踝泵运动、髌骨被动活动;中期(术后26周)有膝关节屈伸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站立与平衡训练;后期(术后6周以后)涉及负重训练、膝关节灵活性训练、功能性训练。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并确保安全。
一、早期(术后12周)
1.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卧床,在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情况下,主动收缩和放松腿部肌肉,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即绷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患者,可适当减少每组的次数和每天的组数,避免过度疲劳。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腿部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踝泵运动:患者平躺或坐在床上,缓慢勾起脚尖,至最大限度后保持510秒,然后缓慢下压至最大限度,同样保持510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运动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妇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腹部用力影响胎儿。
3.髌骨被动活动: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髌骨的上下、左右推动,每次活动510分钟,每天23次。此活动可防止髌骨与周围组织粘连。对于肥胖患者,操作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力量和技巧,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中期(术后26周)
1.膝关节屈伸训练:可借助CPM(持续被动运动)机进行训练,开始时将关节活动度设定在较小范围,如0°30°,每天使用23次,每次3060分钟,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也可进行主动辅助膝关节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将腿自然下垂,用健侧腿辅助患侧腿进行屈伸活动。老年患者在使用CPM机时,要注意机器的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损伤。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2.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膝关节,将患侧腿缓慢抬高至离床面1520厘米,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该训练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不适可适当减少训练强度。
3.站立与平衡训练: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可在家人或康复治疗师的协助下进行站立训练,每次站立时间逐渐延长,从最初的几分钟逐渐增加到1015分钟。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训练,先在有支撑的情况下进行,逐渐过渡到无支撑站立。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训练时一定要有专人陪护,防止跌倒。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平衡训练的难度和进度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后期(术后6周以后)
1.负重训练:根据X线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建议,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可先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双拐或助行器,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年轻患者身体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加快负重训练的进度,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在负重训练过程中要特别小心,避免因外力过大导致再次骨折。
2.膝关节灵活性训练:进行上下楼梯、蹲起等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上下楼梯时,可先迈健侧腿,再迈患侧腿;蹲起训练时,要缓慢进行,每组1015次,每天23组。肥胖患者进行这些训练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避免加重膝关节损伤。
3.功能性训练:如慢跑、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身体整体素质。但在开始这些运动前,一定要确保骨折部位已经基本愈合。儿童患者在进行功能性训练时,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避免过度运动影响骨骼发育。有高血压的患者,运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若血压异常升高应立即停止运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特别注意训练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训练过程中如有疼痛、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停止,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折愈合。
2.儿童:骨骼尚在发育阶段,功能锻炼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密切监护下进行,避免因不当运动影响骨骼生长。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和损伤。
3.孕妇: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避免腹部用力,防止影响胎儿。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因身体重心改变而导致摔倒。
4.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在进行功能锻炼前要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病情调整训练方案。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压、心率等,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