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是什么病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发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由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或邻近感染灶蔓延等导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通过病史、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预后与康复因情况而异,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常由血源性感染、创伤后感染或邻近感染灶蔓延等途径导致。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血源性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儿童长骨干骺端的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弯曲成血管襻,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引发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80%,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等。
(二)创伤后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骨折手术后,皮肤破损处的细菌直接侵入骨骼引发感染,此类感染与创伤的严重程度、伤口处理是否及时规范等因素相关。
(三)邻近感染灶蔓延
如软组织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邻近骨骼的感染灶,细菌可直接蔓延至骨骼引起急性骨髓炎。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头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还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等情况。
(二)局部症状
病变部位疼痛明显,早期为局部持续性剧痛,患肢活动受限,局部皮温升高,有红肿表现,但早期皮肤可能无明显破溃。随着病情进展,局部肿胀加剧,压痛范围扩大,可出现皮肤发红、皮温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脓肿形成,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
四、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外伤史、感染病史等,结合典型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但阳性率相对较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常显著升高,有助于判断感染的活动程度。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2周左右才出现骨质破坏等改变,表现为骨小梁模糊、密度减低等。
2.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骨皮质下小脓肿等病变,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
3.磁共振成像(MRI):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很高,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并判断病变的范围。
五、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急性骨髓炎的关键。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初始治疗可经验性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应用要足够疗程,一般需持续用药3-6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细菌,防止转为慢性骨髓炎。
(二)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目的是引流脓液,减轻骨内高压,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通过在骨皮质上钻孔或开窗,放置引流管引流脓液,可有效缓解症状。
2.病灶清除:对于病情较重、有明显死骨形成或脓肿较大等情况,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进行病灶清除术,清除坏死组织、死骨等,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六、预后与康复
(一)预后
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可完全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转为慢性骨髓炎,出现反复发作、窦道形成、骨质破坏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二)康复
在病情稳定后,需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患肢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急性骨髓炎对其骨骼生长发育可能产生影响,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肢体短缩、畸形等。因此,对于儿童急性骨髓炎,要更加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康复护理,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骼恢复情况。同时,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骨髓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在应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