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常见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因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痉挛致近端肠管肥厚扩张,发病与神经细胞缺失、遗传、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排便困难、腹胀、呕吐等,诊断靠直肠指检、影像学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预后因手术而异,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它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肠管肥厚、扩张。
二、发病机制
1.神经细胞缺失: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导致远端肠管(直肠、乙状结肠多见)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缺如。这使得远端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近端肠管因粪便堆积而扩张肥厚。
2.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相关。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时,其他家庭成员患病风险可能增加,但具体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
3.环境因素:在胚胎发育早期,若受到病毒感染、母体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影响,可能干扰神经嵴细胞的正常迁移,从而增加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排便困难:新生儿期多表现为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伴有腹胀、呕吐。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排便逐渐困难,需要依赖开塞露、灌肠等方法辅助排便。年长儿可出现便秘,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干结。
2.腹胀:腹胀进行性加重是常见表现,腹部膨隆,可见肠型。新生儿期由于远端肠管痉挛,近端肠管扩张,腹胀明显,可影响呼吸。
3.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含有胆汁。呕吐程度与肠梗阻程度相关,肠梗阻越重,呕吐越频繁。
四、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直肠指检是简单有效的初步诊断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指检时,拔出手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量粪便,可诱发排便反射,排出大量粪便及气体,腹胀随之缓解。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结肠扩张,可见液气平面,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程度和部位。钡剂灌肠造影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见痉挛段肠管短,近端结肠扩张,钡剂通过困难,呈现“漏斗状”或“鸟嘴状”改变。
直肠肛管测压:通过测定直肠肛管的压力变化来辅助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显示restingpressure增高,用力排便时压力不下降,而正常儿童用力排便时压力明显下降。
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下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内缺乏神经节细胞。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新生儿及症状较轻的患儿。包括灌肠疗法,使用开塞露、温盐水灌肠等方法,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腹胀。但非手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根治疾病,且需要长期坚持,部分患儿可能最终仍需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是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手术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将正常肠管与肛管吻合,恢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姑息性手术多用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儿,如肠造瘘术,暂时解除肠梗阻,改善全身状况,为后续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
六、预后情况
1.手术效果: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生长发育逐渐赶上正常儿童。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长期随访:术后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生长发育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远期并发症,如便秘复发、小肠结肠炎等,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患先天性巨结肠时,由于排便困难、腹胀等,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腹胀及排便情况,及时给予灌肠等处理,保证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婴幼儿及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关注患儿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智力发育情况。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家长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3.女性患儿: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先天性巨结肠与性别有明确的特异性关联,但在青春期及育龄期,需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排便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在妊娠准备及孕期,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病史,需要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子代患病风险,并做好产前检查的相关准备。
4.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属于高危人群。在孕期需要加强产前监测,出生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