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撕裂和肩周炎区别
肩袖撕裂与肩周炎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肩袖撕裂由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致,创伤、退变可引发;肩周炎是肩关节囊等慢性特异性炎症,与多种因素相关。疼痛特点、活动受限情况不同,肩袖撕裂超声、MRI可查,肩周炎X线辅助、MRI鉴别。治疗上肩袖撕裂分非手术和手术,肩周炎以非手术为主,晚期严重者考虑手术。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肩袖撕裂: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撕裂是这些肌腱发生部分或完全的断裂,多因创伤、肩袖退变等因素引起,创伤常见于肩关节脱位、过度上举暴力等情况,退变则与年龄增长、反复微小损伤积累有关,病理上可见肌腱纤维的断裂、缺损等。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主要病理改变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多与肩关节长期制动、内分泌紊乱(如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变化)、肩周肌肉痉挛等因素相关,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导致的滑膜充血、渗出,进而引起关节囊粘连、挛缩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疼痛特点:
肩袖撕裂:疼痛可在受伤当时或之后逐渐出现,活动肩关节时疼痛明显,尤其是上举、外展肩关节时,部分患者可伴有肩部的刺痛或撕裂样痛,疼痛部位多在肩前方或外侧,年龄较大且有退变基础的患者疼痛可能相对隐匿,但活动受限逐渐加重。
肩周炎:疼痛呈渐进性加重,早期疼痛可为钝痛或刀割样痛,夜间疼痛明显,可影响睡眠,疼痛范围较广,可涉及肩前、肩后、肩外侧等,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减轻,但会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情况:
肩袖撕裂:主要表现为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活动,患者可能无法完成梳头、穿衣等动作,被动活动时受限相对较轻,但也会因肩袖损伤导致的肌肉力量减弱而有一定影响,不同类型的肩袖撕裂(如部分撕裂、完全撕裂)活动受限程度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因创伤导致的肩袖撕裂可能活动受限相对突然且严重。
肩周炎:是全方位的活动受限,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各个方向均受限,且随着病情发展,受限程度逐渐加重,在疾病后期,患者肩关节活动几乎完全受限,像日常的洗脸、刷牙等动作都难以完成,多见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生肩周炎且症状相对更重,可能与女性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肩袖撕裂: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连续性,若有撕裂,能看到肌腱内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可判断撕裂的部位、大小等,对于肩袖部分撕裂等情况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在基层医疗单位因设备简便常用。
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撕裂的金标准,能多平面、多序列成像,准确显示肩袖肌腱的形态、信号改变,明确撕裂的程度(如部分撕裂分为partial-thicknessⅠ、Ⅱ、Ⅲ度,完全撕裂分为full-thicknessⅠ、Ⅱ、Ⅲ度)、部位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年龄较大、怀疑肩袖退变基础上撕裂的患者诊断更具优势。
肩周炎: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肩关节间隙变窄、肱骨大结节骨质疏松、囊性变等,能排除其他骨性病变,如肩关节结核、肿瘤等,对肩周炎的诊断主要起辅助排除作用。
MRI检查:可见肩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滑膜充血等表现,关节囊粘连、挛缩在MRI上也可有所显示,但不如肩袖撕裂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主要用于与其他肩部疾病鉴别诊断。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肩袖撕裂: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较小的肩袖撕裂、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休息、肩部制动(可使用三角巾悬吊)、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肩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加重损伤的动作),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过程,年龄较轻、损伤程度较轻的患者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肩袖撕裂、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与肩袖撕裂的程度、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年轻患者创伤性肩袖撕裂多需尽早手术修复以恢复肩关节功能。
肩周炎:
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早期以消炎止痛、解除痉挛为主,可采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老年患者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局部封闭治疗(对于疼痛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但要避免多次注射导致肩关节进一步退变)、康复训练(重点是循序渐进的肩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度训练,如爬墙运动、画圈运动等,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暴力牵拉导致损伤加重),更年期女性患肩周炎时,可适当调整内分泌相关因素辅助康复。
手术治疗:仅用于晚期病情严重、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如肩关节松解术等,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康复也较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