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怎么回事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与制动、创伤炎症反应相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影响,可通过早期康复介入、循序渐进功能锻炼、营养支持来预防与康复,早期开展等长收缩训练等,随愈合逐步增加锻炼强度,保证充足蛋白质等营养摄入。
一、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发生机制
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首先是制动因素,骨折后通常需要长时间制动,肢体活动减少,肌肉缺乏有效的运动刺激,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从神经-肌肉单元角度来看,长期制动使神经对肌肉的兴奋传导及支配作用减弱,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冲动刺激,其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进而引发萎缩。例如,相关研究表明,骨折制动2周后,肌肉的蛋白质合成速率就会明显下降,分解速率相对升高。其次,创伤本身引起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肌肉。骨折创伤会导致局部炎症介质释放,这些炎症介质会干扰肌肉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肌肉细胞的活性,进一步促使肌肉萎缩的发生。
二、不同人群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人群
儿童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相对成人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和肌肉的再生能力较强,但骨折制动同样会影响肌肉发育。由于儿童的肌肉代谢相对活跃,制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可能在短期内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制动时间过长,仍可能对肌肉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儿童骨折后若制动超过4周,可能会发现肌肉力量较健侧明显减弱,且肌肉体积有一定程度的缩小,这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对运动刺激的敏感性较高有关。同时,儿童的生活方式多较为活泼,骨折制动对其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影响更需关注,心理上可能因活动受限产生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康复配合度,间接影响肌肉萎缩的恢复。
(二)成年人群
成年人群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主要与骨折后的功能恢复进程相关。成年人体力活动相对较多,对肌肉力量和功能的要求较高。骨折后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若不能及时有效恢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成年患者骨折后若6个月内未能恢复正常的肌肉力量和体积,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等情况。而且成年人群的病史等因素也会有影响,如果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进一步影响肌肉的代谢和修复,使肌肉萎缩的恢复更为困难。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问题更为突出。老年人本身肌肉量就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称为肌少症。骨折制动会进一步加速肌肉萎缩的进程。老年人群的神经-肌肉传导速度相对较慢,肌肉对运动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同时老年人的代谢功能也有所下降,肌肉的蛋白质合成能力更弱。此外,老年人群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等,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会加重肌肉萎缩的程度。例如,老年患者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导致平衡能力下降,增加跌倒的风险,而跌倒又可能引发其他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三、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的预防与康复措施
(一)早期康复介入
骨折后早期就应开始康复介入。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训练是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训练方式,例如髌骨骨折后早期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刺激肌肉收缩,维持肌肉的基本功能,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同时,早期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也可以应用,通过电刺激模拟神经冲动,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对预防肌肉萎缩有一定作用。
(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步增加功能锻炼的强度和难度。当骨折达到一定的临床愈合标准后,可以开始进行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同时结合肌肉的等张收缩训练。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训练,例如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缓慢抬高下肢至一定高度,保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次训练10-15次,每天3-4组。在进行功能锻炼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的再损伤。对于不同人群要调整锻炼的强度,如儿童人群锻炼强度可相对较小且更注重趣味性,老年人群锻炼要更缓慢、平稳,避免剧烈运动。
(三)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支持对预防和改善肌肉萎缩非常重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多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如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对肌肉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牛奶等;钙也是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矿物质,可通过摄入奶制品、豆制品等获取。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群可能需要更注重营养的均衡和易吸收性,儿童人群要保证营养的全面以满足生长发育和肌肉修复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