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严重类型,由多种病因致胰酶激活引发胰腺自身消化等,有相应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后凶险,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二、病因
1.胆道疾病:胆石症、胆道感染等是常见病因,约50%的急性胰腺炎由胆道疾病引起。胆道结石下移时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Vater壶腹梗阻,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胰腺炎。
2.酗酒和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可刺激胰腺过度分泌,胰液排泄障碍,胰管内压增高,诱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液排泄不畅,当胰液分泌增加时,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引发胰腺炎。
4.手术与创伤:腹部外伤、腹腔手术等可能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血供障碍,引发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5.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高钙血症,钙能诱导胰蛋白酶原激活,促进胰腺分泌,高脂血症可使胰液内脂质沉着或诱发血管炎,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妊娠、糖尿病昏迷等也可能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有关。
三、病理生理
胰腺组织被激活的胰酶(如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导致胰腺实质及周围组织出血、坏死。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前列腺素等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衰竭、循环功能衰竭等。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剧烈持续性上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弯腰抱膝位可缓解,是最主要的症状。
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超过39℃,需考虑继发感染可能。
休克: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休克表现,严重者可短期内死亡。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可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重症患者可有低钙血症,引起手足抽搐。
2.体征
腹部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在胁腹出现蓝-棕色斑(Grey-Turner征)或脐周蓝色改变(Cullen征),提示腹腔内有出血。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与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CRP>150mg/L提示胰腺坏死。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初步观察胰腺形态、有无胆道疾病等,但受肠气干扰较大。
增强CT:是诊断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坏死的范围、程度,有无胰周液体积聚、脓肿形成等。
六、治疗原则
1.内科治疗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监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胰液分泌。
抗感染: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胰腺坏死继发感染。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若胃肠功能允许,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2.外科治疗
对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
七、预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全身状况、有无并发症等。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存活,但可能遗留胰腺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等,因其对液体丢失等耐受性较差,液体复苏需更精准把握,且儿童用药需严格考虑药物剂量及禁忌,避免使用可能对胰腺或其他器官有损害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对其全身状况影响较大,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情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较为复杂。需兼顾胎儿和母亲的安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营养支持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求,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对妊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