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髌骨关节炎
髌骨关节炎是膝关节髌骨部位的关节疾病,由多种因素致髌骨软骨磨损退变等病理改变,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病理有软骨改变、滑膜炎症、骨质增生等,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康复锻炼、定期健康监测来预防及早期干预。
一、髌骨关节炎的定义
髌骨关节炎是一种发生在膝关节髌骨部位的关节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髌骨软骨磨损、退变以及关节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疾病。
二、发病原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退变,髌骨软骨也不例外。老年人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髌骨关节炎。例如,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髌骨关节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较少发生髌骨关节炎,但如果有先天性髌骨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相关病变。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女性患髌骨关节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绝经后的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关节软骨的代谢等功能。不过,具体的性别差异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3.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相关:长期进行高强度、高冲击力的运动,如长跑、跳跃运动等,会增加髌骨软骨的磨损。例如,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群,髌骨受到的压力和摩擦较大,患髌骨关节炎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另外,运动姿势不正确,比如跑步时膝关节内扣等,也会导致髌骨受力不均,加速髌骨软骨的损伤,进而引发髌骨关节炎。
体重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尤其是髌骨所承受的压力。过多的体重会使髌骨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受到更大的压力,长期如此容易导致髌骨软骨磨损,引发关节炎。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过高的人群,髌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4.病史因素
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如髌骨骨折、半月板损伤等,如果外伤恢复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后续护理,可能会影响髌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髌骨关节炎的发生风险。例如,髌骨骨折后如果复位不良,会导致髌骨的力学结构改变,长期下来容易引发髌骨关节炎。
三、病理表现
1.软骨改变
髌骨软骨会出现磨损、退变,表现为软骨表面不光滑,出现龟裂、剥脱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软骨下骨会暴露,进一步加重关节的炎症反应。
2.滑膜炎症
关节滑膜会出现增生、水肿等炎症改变,滑膜分泌过多的滑液,导致关节腔积液,引起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3.骨质增生
在关节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修复反应,但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刺激周围组织,加重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四、临床表现
1.疼痛
膝关节前方疼痛是髌骨关节炎常见的症状,疼痛可在上下楼梯、蹲下、站起来等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加重。部分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会有疼痛,尤其是病情较严重时。
2.肿胀
由于滑膜炎症和关节腔积液,膝关节会出现肿胀,外观上可看到膝关节周围肿胀,皮肤温度可能会略有升高。
3.活动受限
患者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会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不利,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等情况。例如,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到正常范围。
4.弹响或卡顿
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弹响或卡顿现象,这是由于髌骨软骨磨损、关节内结构异常等原因导致的。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膝关节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通常髌骨周围会有明显压痛;还会检查膝关节的活动度,评估屈伸等活动的范围;另外,可能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如髌骨研磨试验等,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髌骨关节炎。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看到髌骨骨质的改变,如髌骨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等情况,但早期X线可能没有明显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髌骨软骨的损伤情况、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是诊断髌骨关节炎较为敏感的检查方法,可以早期发现髌骨软骨的病变。
六、预防及早期干预建议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尤其是髌骨的负担。例如,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快走等。
正确运动: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避免长时间高强度、高冲击力的运动。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如跑步时保持膝关节的正常alignment等。
2.康复锻炼
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股四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等,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髌骨的压力。例如,坐位垂腿进行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
3.定期健康监测
对于有膝关节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有膝关节外伤史等,要定期进行膝关节的检查,如X线或MRI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髌骨关节炎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