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做了根管治疗后痛怎么回事
根管治疗后疼痛有正常反应、充填材料超根尖孔、根尖周炎症未控、牙齿劈裂等常见原因,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和口腔检查来诊断,应对措施包括观察随访、重新治疗、对症处理,正常反应轻可观察,其他情况可能需重新治疗或对症处理,有全身性疾病者需控制基础病后再治,牙齿劈裂视情况修复或拔除,咬合痛需调整咬合。
一、根管治疗后疼痛的常见原因
1.治疗后的正常反应
根管治疗过程中,器械操作、药物刺激等可能会引起牙髓周围组织的轻度炎症反应。一般来说,这种疼痛较为轻微,多在治疗后1-2天内逐渐缓解。例如,在根管预备过程中,器械对根管壁的摩擦等操作会刺激根尖周组织,导致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疼痛,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生理性反应,与个体对刺激的耐受程度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牙髓组织较为疏松,对刺激更敏感,可能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这种轻度的术后反应,但多数也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
2.根管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
根管充填时,若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会刺激根尖周组织,引起疼痛。这与根管充填操作技术有关,比如充填器械的使用不当、充填材料的量控制不佳等。对于有既往根管治疗史且再次出现疼痛的患者,需要考虑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操作的精准度可能因医生经验和患者自身根管解剖结构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由于根管解剖结构的退变等原因,增加了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的风险。
3.根尖周组织炎症未完全控制
如果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没有完全清除干净,根尖周组织的炎症会持续存在,导致治疗后疼痛。这可能是因为根管系统复杂,存在一些难以清理和充填的细微分支根管等。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根尖周组织炎症更难控制,治疗后疼痛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且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不利于根尖周组织炎症的消退,从而影响根管治疗后的恢复。
4.牙齿劈裂
根管治疗后的牙齿失去了牙髓的营养供应,变得相对脆弱。如果患者在治疗后咬合力过大或受到外伤等,可能导致牙齿劈裂,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在有不良咀嚼习惯(如经常啃咬硬物)的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性别在牙齿劈裂的概率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由于牙齿发育和使用情况不同,风险有所不同。青少年患者牙齿相对较硬,但如果有不良咀嚼习惯也可能发生劈裂;老年患者牙齿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磨耗等情况,也容易在根管治疗后发生劈裂。
二、疼痛的评估与检查
1.临床症状评估
医生会首先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例如,疼痛是尖锐刺痛、钝痛还是跳痛等,疼痛程度可以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大致评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疼痛。同时询问患者是否有咬合痛、自发痛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医生可能需要通过观察患儿的行为表现,如哭闹、不愿用患侧咀嚼等情况来初步判断疼痛情况。
2.口腔检查
检查牙齿的外观,看是否有充填物脱落、牙齿裂纹等情况。进行牙髓活力测试,了解牙髓的状态。还会进行根尖部的触诊,检查根尖区是否有肿胀、压痛等。例如,用钝头器械轻压根尖区牙龈,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对于怀疑根管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X线检查,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根管内充填材料的位置,判断是否超出根尖孔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检查,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等发育情况,拍摄X线片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诊断是必要的检查手段。
三、应对措施
1.观察与随访
如果是治疗后的正常反应引起的疼痛,且疼痛较轻,可先观察,一般1-2天内会逐渐缓解。在此期间,患者要注意避免用患侧咀嚼过硬食物,保持口腔卫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监督患儿保持口腔清洁,并且密切观察患儿的疼痛情况和全身状况,如有无发热等。
2.重新治疗
如果是根管充填材料超出根尖孔或根尖周组织炎症未完全控制等情况导致的疼痛,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根管治疗。重新治疗时需要更加精细地清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准确进行根管充填。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在重新治疗前需要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等)后再进行重新根管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促进根尖周组织的恢复。
3.对症处理
如果疼痛较为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应避免随意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同时,对于牙齿劈裂的情况,如果劈裂较轻,可能需要进行牙冠修复等处理;如果劈裂严重,可能需要拔除患牙等进一步处理。对于有咬合痛的患者,需要进行咬合调整,以减轻患牙的咬合力负担,促进根尖周组织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