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躁郁症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其临床表现有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等;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等因素;诊断依据国际和美国相关疾病分类标准;治疗包括药物和心理治疗;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各有不同,早期识别干预对改善预后关键。
1.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表现: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情感高涨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思维奔逸表现为联想速度加快,言语增多,滔滔不绝,意念飘忽,说话内容丰富多变;活动增多表现为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但往往有头无尾,一事无成。例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频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睡眠需求减少但仍精力旺盛。
抑郁发作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情绪低落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整日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思维迟缓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做事,回避社交,严重时可出现木僵状态。比如,患者可能长时间躺在床上,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兴趣,甚至连日常的洗漱、吃饭等基本生活活动都变得很困难。
混合发作表现:在同一时间段内(一般不超过2周)同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的症状,如既有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又有抑郁心境、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
2.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一级亲属中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比一般人群显著增高。例如,同卵双生子中双相情感障碍的同病率可高达30%-80%,而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则明显低于同卵双生子。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功能低下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而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异常较为常见,患者往往存在皮质醇分泌增多等情况。此外,甲状腺功能等也可能参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过程。
脑结构和功能:一些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脑结构的改变,如海马、前额叶皮质等区域的体积减小;在脑功能方面,这些脑区的活动也存在异常。
3.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1):需要符合特定的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等。例如,躁狂发作需要满足持续至少1周的显著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严重到影响社会功能或给他人造成困扰;抑郁发作需要满足持续至少2周的显著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准(DSM-5):同样有明确的症状诊断要点,并且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情绪障碍等情况。诊断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精神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4.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抗癫痫药(如丙戊酸盐等)、抗精神病药等。不同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发作类型和病情来选择使用。例如,对于躁狂发作为主的患者,可能会优先使用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对于抑郁发作为主的患者,可能会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根据情况添加抗抑郁药物,但需要警惕抗抑郁药物诱发躁狂发作的风险。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人际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可以辅助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应对疾病相关的问题;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等。
5.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双相情感障碍时,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社交功能受损等情况。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药物选择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心理治疗的方式也需要更适合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如游戏治疗等。并且要密切关注家长的支持情况,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康复非常重要。
成年人:成年人患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职业功能、人际关系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同时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诱发病情发作的因素,如过度疲劳、重大生活事件刺激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双相情感障碍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病,可能与躯体疾病共病的情况较多。在诊断时要注意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障碍,治疗时药物的选择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可能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关怀,因为老年人往往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窄。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复杂精神疾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