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狂躁症的症状是什么
抑郁发作有情绪方面持久心境低落、兴趣减退,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躯体方面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等症状;躁狂发作有情绪方面情感高涨、易激惹,认知方面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行为方面活动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症状;混合发作同时具备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部分症状,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时症状可能影响胎儿。
一、抑郁发作的症状
1.情绪方面
持久的心境低落:患者常常感到心情压抑、沮丧,犹如被乌云笼罩。这种低落的情绪并非短暂的,而是持续存在,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例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无故的哭泣、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对于成年人,可能会长期处于闷闷不乐的状态,对周围事物提不起劲。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持久心境低落的情况,但这并非绝对,不同个体受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
兴趣减退:对以往热衷的活动,如社交、运动、hobbies等失去兴趣。比如原本喜欢打篮球的青少年,现在变得不愿意参与任何体育活动;成年人原本喜欢和朋友聚会,现在也回避社交场合。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加重这种兴趣减退,例如长期久坐的生活方式可能使原本喜欢运动的人更易丧失对运动的兴趣。
2.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或工作。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听讲,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职场人士可能在工作中难以高效完成任务。病史中有脑部疾病或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记忆力下降: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较快。老年人本身记忆力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若合并抑郁发作,记忆力下降会更为明显。有头部外伤病史的人群在抑郁状态下记忆力下降可能更突出。
3.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过多。入睡困难的患者可能辗转反侧许久才能勉强入睡;早醒的患者可能比平时提前数小时醒来,且难以再次入睡;部分患者则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生活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例如长期熬夜加班的职场人,若同时存在抑郁情绪,睡眠障碍会更严重。
食欲改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或亢进。食欲减退的患者可能食量明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食欲亢进的患者可能过度进食,体重增加。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在抑郁状态下食欲改变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内分泌因素与抑郁的相互影响。
疲劳感:持续感到疲倦,缺乏精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感觉身体乏力。从事高强度体力或脑力劳动的人群,在抑郁状态下疲劳感会更加明显,严重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二、躁狂发作的症状
1.情绪方面
情感高涨:患者处于一种极度兴奋、愉悦的状态,自我感觉良好。例如,患者可能整天兴高采烈,笑声不断,这种情绪高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且难以被外界因素所抑制。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现情感高涨,但表现形式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生活方式过于放纵、缺乏规律的人群在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可能更为突出。
易激惹:稍微受到刺激就容易发怒、发脾气。比如他人的一句无关紧要的话可能就会引发患者的强烈反应,大动肝火。有性格急躁、既往有情绪不稳定病史的人群在躁狂状态下更易出现易激惹的情况。
2.认知方面
思维奔逸: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言语增多且滔滔不绝。患者可能话题转换迅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内容往往比较丰富但缺乏逻辑。青少年思维活跃,若出现躁狂发作,思维奔逸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且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活动。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在躁狂时思维奔逸的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
自我评价过高:患者对自己的评价远远高于实际情况,自负且夸大。例如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才能、巨大的财富等,而实际上与现实情况不符。长期处于优越环境、自我认知偏差的人群在躁狂发作时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可能更常见。
3.行为方面
活动增多:精力充沛,活动明显增加,喜欢参与各种热闹、刺激性的活动。比如患者可能连续几天不休息,频繁参加聚会、外出游玩等。儿童躁狂发作时可能表现为过度的奔跑、吵闹等活动增多的行为,需要家长密切关注。有过度活跃生活方式的人群在躁狂时活动增多可能更为显著。
睡眠需求减少:患者虽然处于兴奋状态,但睡眠需求明显减少,却仍能保持良好的精力。例如患者可能连续几天只睡2-3个小时,却依然精神饱满地参与各种活动。长期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在躁狂发作时睡眠需求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易被忽视。
三、混合发作的症状
同时具备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部分症状,例如既有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又有情感高涨、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严格按照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典型表现单独出现,而是混合存在。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合并抑郁狂躁症时,混合发作的症状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其情绪、认知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因为孕妇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相互影响,任何异常都可能通过内分泌等途径传递给胎儿,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