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疾病。病因有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临床表现包括餐后饱胀、早饱等主要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依据罗马标准;治疗原则含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节等。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如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灼热感等,经检查排除了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胃肠动力障碍
正常情况下胃肠有规律的运动来推动食物消化和排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存在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情况。例如,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协调紊乱,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发餐后饱胀等症状,这种动力障碍可能与胃肠神经递质异常有关,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影响胃肠运动功能。
年龄因素对胃肠动力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胃肠蠕动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患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因胃肠动力障碍导致症状的比例相对较高。女性在激素变化时期,如月经前期、孕期等,也可能出现胃肠动力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与激素对胃肠神经调节的影响有关。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胃等消化道器官对机械或化学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即使是正常量的胃内容物,也会让患者产生饱胀感等不适。这种高敏感性可能与胃肠道感觉神经递质、受体的改变有关,比如一些受体对刺激的反应阈值降低,使得患者对正常的胃肠扩张等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如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内脏高敏感性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因为长期精神紧张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感觉功能。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受损,也可能导致内脏高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3.幽门螺杆菌感染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虽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病,但Hp感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胃的功能,如引起炎症反应、干扰胃肠激素的分泌等,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症状。不过,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但临床中对于伴有Hp感染且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通常会考虑进行相应的抗Hp治疗。
三、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餐后饱胀: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胃部饱胀,长时间不缓解。例如,吃一小碗米饭就觉得胃胀得难受,持续数小时。
早饱: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导致摄入食物量明显减少。比如,正常能吃一碗面,患病后吃半碗就感觉已经饱了,无法再继续进食。
上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
上腹灼热感:患者自觉上腹部有灼热样感觉,类似烧心的感觉,但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有所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上腹灼热感可能范围和表现略有差异。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且儿童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比如儿童可能只是说肚子不舒服,但具体描述不清是哪种不适,而且儿童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饮食和活动等,若长期挑食、饮食不规律等更容易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各种因素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全身机能衰退、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等有关,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体重减轻等情况,因为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长期消化不良会影响营养摄入。而且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年轻人不同,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四、诊断标准
1.罗马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至少一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灼热感。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如通过胃镜、腹部B超、血常规等检查排除了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肝炎等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应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同时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女性要注意避免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情绪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大影响。
心理调节: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关注心理状态。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例如,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学习放松技巧来应对工作压力,因为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