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如何按摩
肩周炎按摩相关内容,包括按摩前要选温暖舒适环境、让患者取合适体位;具体有揉法、滚法、拿捏法、点按法等手法及操作原理;不同人群按摩有注意事项,如老年人力度适中、时间不宜长等;按摩后要保暖、适当活动并观察反应。
一、按摩前准备
1.环境选择:应选择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患者受凉,影响按摩效果及导致不适。例如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较为适宜,可减少因寒冷刺激引起肩部肌肉紧张加剧肩周炎症状。
2.患者体位:一般可采用坐位或卧位。坐位时患者坐于舒适的椅子上,肩部放松;卧位时可采取仰卧位,肩部下方可适当垫薄枕,使肩部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便于按摩操作。
二、具体按摩手法及操作
1.揉法
操作:以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全掌附着于肩部患处,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揉动。频率一般保持在每分钟120-160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有舒适感为宜,通过揉法可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例如从肩部前方开始,逐渐向肩部外侧、后方进行揉动,每次揉动持续3-5分钟。
原理:揉法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可使肩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促进炎性介质的代谢。
2.滚法
操作: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着力于肩部,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运动,持续不断地滚动。滚法的压力要均匀,频率约每分钟120-160次,在肩部肌肉丰厚处进行操作,如肩部三角肌部位。每次滚法操作时间可控制在5-8分钟,能更好地放松肩部深层肌肉。
原理:滚法能够深入到肩部肌肉深层,起到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缓解肩周炎引起的肌肉僵硬有较好效果,基于其产生的机械力刺激,可改善肌肉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3.拿捏法
操作: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肩部肌肉,如拿捏三角肌、斜方肌等部位。拿捏的力度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反复进行。每次拿捏持续3-5分钟,拿捏时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柔和性,避免粗暴用力。
原理:拿捏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肩部肌肉,通过刺激肌肉神经末梢,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同时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4.点按法
操作:用手指(拇指或指尖)点压肩部的穴位及痛点,如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等,以及肩部明显的压痛点。点按的力度以患者有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或痛点点按1-2分钟,通过点按穴位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点按痛点则能直接缓解局部的疼痛和紧张。
原理:人体肩部的穴位与经络相通,点按穴位可激发经络之气,调节气血运行,而点按痛点则是通过机械刺激,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缓解疼痛症状。
三、不同人群按摩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肩周炎患者按摩时力度要适中,因为老年人肌肉、关节等组织相对较脆弱,过强的力度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或加重关节的磨损。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按摩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避免患者因长时间按摩出现疲劳等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在按摩过程中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2.青壮年:青壮年肩周炎患者一般肌肉力量相对较好,按摩时可适当加大手法力度,但仍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按摩过程中要注重对肩部各个肌肉群的全面放松,除了常规的手法外,可适当增加一些针对肩部运动功能改善的辅助手法,但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按摩时要考虑到其身体特点,尤其是肩部周围的肌肉相对男性可能更为细腻,按摩力度要轻柔起始,逐渐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另外,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肩部按摩后的外观影响,按摩时可选择较为隐蔽且舒适的操作方式,让患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按摩治疗。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肩周炎患者,按摩时要特别注意手法力度和按摩部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避免在肩部过度用力按摩或长时间按摩导致患者情绪紧张、血压升高等情况。按摩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按摩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按摩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按摩后的注意事项
1.保暖:按摩后肩部毛孔处于相对开放状态,要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受凉,可通过添加衣物、使用保暖披肩等方式,防止因受凉导致肩部肌肉再次紧张,影响按摩效果。一般建议按摩后2-3小时内避免肩部直接吹风或接触冷水。
2.适当活动:按摩后可进行适当的肩部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可以进行缓慢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适当活动可巩固按摩效果,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但要注意活动幅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加重肩部损伤。
3.观察反应:按摩后要密切观察肩部的反应,如是否有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一般情况下,按摩后肩部可能会有轻微的酸困感,这是正常的按摩后反应,但如果酸困感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则需要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