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
重症胰腺炎的诊断需综合患者临床特征(如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及腹部压痛等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脂肪酶、CRP、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增强CT、MRI及MRCP等)及其他指标(腹腔穿刺、病情评估系统等)多方面来判断,通过多维度评估指标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基础病史等患者相关表现可能有差异,如儿童腹痛表达受限、肥胖患者B超受肠道气体干扰等,重症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不高、CRP明显升高、血钙降低等,增强CT可显示胰腺坏死等情况。
一、临床特征
(一)症状表现
1.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持续性,程度较为严重,部分患者腹痛症状较为顽固,常规止痛措施难以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无显著本质差异,但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需更细致观察其哭闹、腹部体征等情况来判断;有长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发生重症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腹痛表现可能更具隐匿性或不典型性。
2.恶心、呕吐:常与腹痛同时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
3.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若为重症胰腺炎,可能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发热提示炎症反应较为强烈。
(二)体征表现
1.腹部体征:腹部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若出现Grey-Turner征(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蓝-绿-棕色大片瘀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高度提示重症胰腺炎。不同年龄患者腹部体征表现有差异,儿童腹部相对柔软,腹膜炎体征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有基础病史如胆道疾病等的患者,其腹部体征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而不典型。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
1.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但重症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因为胰腺组织广泛坏死时,胰腺分泌淀粉酶的功能受损。
2.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对于就诊较晚的患者诊断价值更大。
(二)C反应蛋白(CRP)
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重症胰腺炎时CRP明显升高,一般大于150mg/L,且持续升高提示胰腺坏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CRP升高程度可能因基础免疫等情况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CRP基础水平可能相对偏高,在发生胰腺炎时CRP升高更显著。
(三)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重症胰腺炎患者白细胞可明显升高,超过16×10/L,若白细胞持续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四)生化检查
1.血糖:血糖升高,超过11.1mmol/L,且排除应激性高血糖等因素,提示胰腺坏死严重,胰岛细胞受损。
2.血钙:血钙降低,低于2mmol/L,提示脂肪酶分解脂肪,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低血钙程度与预后相关,血钙越低预后越差。
三、影像学检查
(一)腹部B超
可作为初筛检查,能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情况,但受肠道气体干扰较大,对胰腺坏死等情况判断不如CT准确。不同体型患者腹部B超图像质量有差异,肥胖患者肠道气体干扰严重时可能影响对胰腺的观察;有腹部手术史等导致肠道粘连的患者,B超检查也可能受到限制。
(二)增强CT
是诊断重症胰腺炎的重要手段,可显示胰腺形态、有无坏死、胰周及腹腔积液情况等。增强CT可见胰腺实质坏死、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胰周脓肿等表现。根据CT分级(如Balthazar分级)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患者胰腺组织对CT辐射的耐受情况不同,儿童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有肾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时需谨慎评估肾功能,防止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三)MRI及MRCP
对于诊断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有一定价值,尤其对胆道病变的显示较CT更清晰,可用于排除胆道结石等病因。但一般不作为重症胰腺炎的首选检查方法,费用相对较高。
四、其他指标
(一)腹腔穿刺
若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升高,对诊断重症胰腺炎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通过腹水常规、生化等检查判断腹水性质,协助评估病情。
(二)APACHEⅡ评分等病情评估系统
APACHEⅡ评分等可用于评估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不同年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正常参考范围可能有差异,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病情评估需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对评分的影响。
综上,重症胰腺炎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通过上述多维度的评估指标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