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焦虑症区别
抑郁症与焦虑症在定义核心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抑郁症核心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等,发病与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功能改变等有关,诊断依据DSM-5标准,治疗有心理治疗、运动干预、药物治疗等;焦虑症核心是过度担忧紧张等,发病与GABA系统等有关,诊断分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治疗有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不同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核心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核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还可能伴有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比如患者会长期觉得心情压抑、对以往喜爱的活动提不起劲,思考问题变得缓慢,行动也变得迟缓,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抑郁症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学校适应困难等;中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躯体不适主诉更多。性别方面,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与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社交孤立等可能增加抑郁症风险。有家族抑郁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核心表现为过度的、持续的担忧和紧张,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还有运动性不安,比如坐立不安、来回踱步等。不同年龄焦虑症表现有别,儿童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分离性焦虑、过度担心学业等;成年人焦虑症以广泛性焦虑或惊恐发作等形式多见。性别上,女性焦虑症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高压力状态、过度饮用含咖啡因饮品等可能诱发焦虑症。有焦虑家族史的人需更关注自身情绪状态。
二、发病机制差异
抑郁症:神经递质方面,主要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5-羟色胺功能不足被认为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大脑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海马体萎缩等改变,影响情绪调节、记忆等功能。遗传学上,家族遗传倾向明显,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亲属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几倍。生活方式因素中,长期慢性应激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紊乱,影响神经递质分泌,增加抑郁发病风险。
焦虑症:神经递质方面,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功能异常可能是关键,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功能不足会导致大脑抑制性信号传递减弱,引发焦虑。神经回路方面,杏仁核等脑区过度激活与焦虑症发病相关,杏仁核在情绪加工,尤其是恐惧和焦虑情绪加工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学上,焦虑症也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焦虑的易感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压力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焦虑相关神经回路,促使焦虑症发生。
三、诊断标准区别
抑郁症: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在连续两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以下症状: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明显减退;体重明显变化或食欲明显改变;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不足;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度内疚;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或有自杀计划等。同时这些症状需要导致临床显著的痛苦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且不是由物质滥用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为至少六个月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存在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担心多种事件或活动,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运动性不安等,且这些症状引起临床显著痛苦或社交、职业等功能损害,排除其他疾病所致。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为反复出现不可预期的惊恐发作,发作时表现为强烈的恐惧、濒死感或失控感,伴有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发作间歇期担心再次发作并产生回避行为等。
四、治疗差异
抑郁症:非药物干预方面,心理治疗是重要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抑郁症状,研究表明CBT对轻中度抑郁症有较好疗效。运动干预也是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规律运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分泌,改善情绪,例如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药物治疗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如氟西汀等,通过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对于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更强调非药物干预优先,如心理支持疗法,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抑郁症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躯体comorbidity,选择合适的药物。
焦虑症:非药物干预中,放松训练是常用方法,包括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有研究显示长期坚持放松训练可降低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水平。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症也有良好效果,通过纠正患者不合理认知和应对焦虑的不良行为来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苯二氮类药物如阿普唑仑等,但这类药物有成瘾风险,现也常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如文拉法辛等。特殊人群中,孕妇焦虑症治疗需谨慎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如心理疏导等;老年焦虑症患者要注意药物的镇静作用可能导致的跌倒等风险,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