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髓炎
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炎性病变,分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可通过病史采集、临床检查等诊断,治疗有保存活髓和去除牙髓方法,儿童、孕妇、老年人患牙髓炎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牙髓炎的定义
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牙髓是包含神经、血管等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当各种致病因素侵袭牙髓时,就会引发炎症反应。
二、牙髓炎的分类及特点
(一)可复性牙髓炎
1.病因:多由龋病引起,当龋损较近牙髓时,外界的温度、化学、机械刺激可通过牙本质小管影响牙髓,导致牙髓出现可复性的炎症反应。例如,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时会引起短暂的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
2.病理:牙髓组织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有浆液渗出,炎症细胞浸润等,处于可逆的炎症状态。
3.临床表现:患牙受到温度刺激尤其是冷刺激时,立即出现瞬间的疼痛,疼痛尖锐,刺激去除后疼痛很快消失。检查时可发现近髓的龋损或其他牙体硬组织疾患等。
(二)不可复性牙髓炎
1.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病因:常由可复性牙髓炎发展而来,细菌及其毒素通过龋洞等途径深入牙髓,感染扩散,炎症迅速加重,转为急性炎症。也可因外伤等使牙髓暴露后,细菌侵入引发急性炎症。
病理:牙髓组织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牙髓腔内压力急剧升高。
临床表现:疼痛剧烈,具有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的特点,疼痛往往在夜间发作或加重,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剧,疼痛不能自行定位,患者常感觉疼痛来自患牙同侧的上、下颌牙齿,难以准确指出患牙部位。
2.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
病因:多是由于龋病等病程较长,牙髓炎症呈慢性过程;也可由急性牙髓炎转变而来,炎症迁延不愈。
病理:牙髓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
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的自发痛,但患者可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有的患者可诉有轻微的自发性钝痛,检查时可发现患牙有深龋等导致牙髓感染的病灶。
三、牙髓炎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包括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诱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冷热刺激痛、自发痛、夜间痛等情况,以及疼痛是否有放射等表现。
(二)临床检查
1.视诊:观察牙齿是否有龋坏、外伤、磨损等情况,牙齿的颜色有无异常,牙龈是否有红肿等。
2.探诊:用探针检查牙齿的龋洞深度、位置,以及是否有穿髓点等。例如,可探查到深龋近髓,或者发现牙齿表面有微小的穿髓孔等。
3.叩诊:用叩诊锤轻叩牙齿,判断患牙是否有叩痛以及叩痛的程度,从而初步判断牙髓的炎症情况。
4.温度测试:通过冷诊或热诊来测试牙髓对温度刺激的反应。例如,用冷刺激患牙时,可诱发急性牙髓炎患者剧烈疼痛;可复性牙髓炎患者则表现为瞬间的尖锐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消失。
5.牙髓活力测试:可使用牙髓活力测试仪来检测牙髓的活力情况,辅助判断牙髓是否有炎症以及炎症的状态。
四、牙髓炎的治疗原则
(一)保存活髓的治疗方法
1.间接盖髓术:适用于可复性牙髓炎。将具有安抚、保护牙髓作用的盖髓剂覆盖在近髓的龋损处,促进牙髓修复性反应,保存活髓。例如,对于深龋近髓,但牙髓无明显炎症的患牙,可采用间接盖髓术。
2.直接盖髓术:适用于意外露髓,露髓孔较小(直径小于1mm)的情况。用盖髓剂直接覆盖在露髓处,保护牙髓,促进牙髓愈合。但该方法对适应证要求严格,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条件。
(二)去除牙髓的治疗方法
1.根管治疗术:适用于不可复性牙髓炎等情况。通过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消除根管内的感染源,防止炎症的复发,从而保存患牙。例如,对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等不可复性牙髓炎患牙,通常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术。
五、不同人群牙髓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牙髓组织疏松,血运丰富,牙髓感染后炎症发展较快,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儿童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疼痛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牙齿相关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有拒食、哭闹等情况。
2.注意事项:儿童发生牙髓炎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治疗。由于儿童牙髓活力相对旺盛,在治疗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牙髓的药物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二)孕妇
1.特点:孕妇患牙髓炎时,由于孕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等对胎儿的影响。牙髓炎引起的疼痛可能会对孕妇的身心造成较大影响,如导致孕妇焦虑等。
2.注意事项:孕妇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孕期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孕妇的不适和紧张情绪,治疗前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的维护。
(三)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牙髓组织逐渐萎缩,牙髓活力降低,牙髓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病情可能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牙髓炎的治疗和预后。
2.注意事项:老年人患牙髓炎时,要全面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在治疗前要控制好全身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全身情况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治疗操作的轻柔,减少对老年人身体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