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全身游走性疼痛
焦虑症可引发全身游走性疼痛,其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紊乱、神经递质失衡及肌肉持续紧张收缩;评估方法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运动干预(有氧运动);药物干预主要用抗焦虑药,需遵医嘱;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成年女性生理期等需特殊关注,老年人群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运动方式,儿童青少年要选适合心理特点的治疗和趣味性运动且避免不适宜药物。
一、焦虑症引发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机制
焦虑症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引发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机制较为复杂。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焦虑状态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会出现紊乱。例如,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得体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改变。这些神经递质不仅参与情绪调节,还与疼痛感知密切相关。当神经递质失衡时,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的正常处理,使得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升高,从而出现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感觉。同时,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这也会引发肌肉酸痛等游走性疼痛表现,相关研究表明,焦虑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伴随全身肌肉骨骼疼痛症状,且疼痛具有游走性特点。
二、焦虑症全身游走性疼痛的评估方法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中的焦虑、躯体化等维度可以用于评估焦虑症相关的症状表现,包括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情况。通过让患者对自身近一周内的症状进行自评,能够初步了解焦虑程度以及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例如,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分可以反映出患者躯体不适的总体情况,其中就包含了游走性疼痛等躯体症状的表现程度。
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主观症状,其中也涉及到躯体性焦虑相关内容,如肌肉系统症状等,对于判断全身游走性疼痛是否与焦虑症相关以及焦虑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谈式评定,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焦虑程度与躯体疼痛之间的关联。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成年焦虑症伴随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患者,CBT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焦虑情绪。例如,教导患者认识到自己对疼痛的过度担忧等负面认知,并引导其采用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研究表明,接受CBT治疗的焦虑症患者,其焦虑情绪和伴随的全身游走性疼痛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也可以采用适合其年龄阶段的认知行为疗法相关技术,如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识情绪与身体不适的关系。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以深呼吸放松为例,成年患者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气,每次呼吸保持均匀缓慢,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这种放松训练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全身游走性疼痛的症状。儿童青少年患者可以通过引导式的放松训练,如想象自己在美丽的沙滩上、宁静的森林中等场景来进行放松,同样有助于缓解焦虑相关的身体不适。
2.运动干预
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成年焦虑症伴随全身游走性疼痛的患者。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具有镇痛和改善情绪的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也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有氧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还能增强体质,改善身体的不适状况。但需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四、药物干预相关要点
对于焦虑症全身游走性疼痛的药物干预,主要是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但此类药物有成瘾性等风险,需谨慎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不同药物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等,对于成年焦虑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焦虑情绪以及伴随的躯体症状。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病情严重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才会谨慎评估药物使用的风险与收益。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建议
1.成年女性:成年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焦虑情绪可能会加重,从而导致全身游走性疼痛更明显。此时需要更加关注情绪调节,在非药物干预方面,可以增加一些适合生理期的放松活动,如瑜伽中的轻柔体式练习等。同时,在药物使用上,要告知医生生理期等特殊情况,以便医生调整药物方案。
2.老年人群:老年焦虑症患者伴随全身游走性疼痛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选择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非药物干预方面,运动干预要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避免过度运动对关节等造成损伤。
3.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焦虑症伴随全身游走性疼痛时,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在心理治疗方面,要选择适合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治疗方式,如游戏治疗等。运动干预要以趣味性为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运动,缓解焦虑和身体不适。同时,要避免给儿童青少年使用不适合其年龄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