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精神障碍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与行为等多方面障碍。感知觉障碍有幻听、幻视及其他幻觉;思维障碍分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散漫、破裂、贫乏、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和思维内容障碍(如被害、关系、夸大、钟情妄想);情感障碍包括情感淡漠和情感不协调;意志与行为障碍有意志减退、紧张性木僵、紧张性兴奋及其他行为障碍,不同障碍在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有不同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感知觉障碍
(一)幻觉
1.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听到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声音,如评论性幻听(听到有人对自己的行为等进行评价)、命令性幻听(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做某事,如让自己伤害自己或他人等)等,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阳性症状之一,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中均可出现,若病史中有相关精神疾病家族史,可能增加幻听出现的风险。
2.幻视:患者可看到不存在的事物,内容多样,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描述看到一些奇异的光影等,成人则可能看到人形等,不同性别发生概率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饮酒等可能影响幻视出现的频率及表现形式。
3.其他幻觉:还可能出现幻嗅、幻味、幻触等,幻嗅患者能闻到一些不存在的特殊气味,幻味患者能尝到一些异常味道,幻触患者会感到皮肤有异常的触摸感等,这些幻觉相对较少见,但也会对患者的感知觉及日常生活造成干扰。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散漫:患者的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说话东拉西扯,答非所问,令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主旨,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语言表达混乱,难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效交流,有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此类思维形式障碍且可能加重。
2.思维破裂:患者的思维破裂成碎片,句与句之间缺乏联系,言语支离破碎,旁人无法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性别对此影响不明显,但生活方式不良如长期处于高压且缺乏社交互动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思维破裂出现的风险。
3.思维贫乏:患者思维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表现为寡言少语,患者年龄较小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语言发展和思维构建,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并发思维贫乏情况。
4.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患者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代表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例如患者反穿衣服表示自己“表里如一”等,不同性别均可能出现,生活方式中过度沉迷于特定文化或符号体系可能诱发此类思维障碍。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被害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某些人或组织迫害,如被跟踪、被下毒、被监视等,是较为常见的妄想类型之一,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生,有精神疾病遗传病史的患者患被害妄想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中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可能诱发被害妄想出现。
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自己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自己有关,例如认为周围人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报纸上的文章是在影射自己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人互动的过度敏感解读,有心理创伤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关系妄想。
夸大妄想:患者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能、巨大的财富、显赫的地位等,如认为自己是著名的科学家、拥有无尽的宝藏等,不同性别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过度自我中心且缺乏客观认知可能导致夸大妄想的产生,有过度自负病史的患者可能加重夸大妄想表现。
钟情妄想:多见于年轻患者,患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明确拒绝,仍坚信是对方在考验自己等,性别上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此类妄想倾向,但也受个人情感经历及心理状态影响,有失恋等情感创伤病史的患者可能诱发钟情妄想。
三、情感障碍
(一)情感淡漠
患者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人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无论遇到高兴或悲伤的事情都无动于衷,各年龄均可出现,儿童若长期处于缺乏情感互动的环境中可能导致情感淡漠倾向,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儿童更需关注情感淡漠情况,成年患者若有严重脑部疾病病史也可能出现情感淡漠表现。
(二)情感不协调
患者的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例如内心很高兴但面部表情却很平淡,或者内心很悲伤却表现得很开心等,不同性别均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期压抑真实情感表达可能导致情感不协调情况,有心理防御机制过度僵化病史的患者易出现情感不协调。
四、意志与行为障碍
(一)意志减退
患者的意志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对生活、学习、工作等缺乏应有的要求和动机,表现为生活懒散、孤僻独处、不主动与人交往等,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发展,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且生活方式缺乏规律的儿童更易出现意志减退,成年患者若有慢性疾病病史可能导致意志减退。
(二)行为障碍
1.紧张性木僵:患者表现为不语、不动、不食,肌肉紧张,保持固定姿势,可出现蜡样屈曲等症状,即患者的肢体可被任意摆放成不舒服的姿势而长时间维持不变,各年龄均可发生,有脑部病变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紧张性木僵表现,儿童若有脑部损伤病史需警惕此类行为障碍。
2.紧张性兴奋:与紧张性木僵相反,患者突然出现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行为无目的性,不同性别均可能发生,生活中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后可能诱发紧张性兴奋,有精神创伤病史的患者风险较高。
3.其他行为障碍:还可能出现怪异行为,如做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怪异的姿势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重复摆弄物品等,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儿童更易出现怪异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