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胰岛β细胞被攻击破坏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相关,有典型及其他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血糖指标和胰岛功能检查,治疗包括胰岛素、血糖监测、饮食运动管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而引起的糖尿病。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它能够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当胰岛β细胞受损后,机体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无法被有效摄取利用,从而出现高血糖等一系列症状。
二、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因素:遗传易感性个体在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作用下,免疫系统失衡,产生攻击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这些自身抗体持续攻击胰岛β细胞,逐渐导致其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量急剧减少。例如,一些病毒感染,像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会触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进而引发1型糖尿病的发生。
2.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密切相关。特定的HLA基因型会增加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但并非携带相关基因就一定会发病,还需要环境因素的触发。不同种族人群的HLA基因携带情况有所差异,这也导致不同种族1型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可能存在一定差别。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带走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供能,产生饥饿感导致多食;而多尿则是因为水分通过尿液大量丢失引起。例如,患儿可能会出现频繁饮水,饮水量明显增加,排尿次数增多,甚至夜间也需要频繁起床排尿的情况。
体重下降:尽管进食量增加,但由于胰岛素缺乏,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逐渐下降,尤其是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起病较急,可能会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对于一些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存在血糖控制不佳带来的长期并发症风险。
四、诊断标准
1.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一般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
随机血糖: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11.1mmol/L,同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2.胰岛功能检查: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C肽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等分子物质,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能更准确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例如,通过检测血清C肽水平可以了解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辅助诊断1型糖尿病并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
五、治疗
1.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病情、血糖水平等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胰岛素,如短效胰岛素、中长效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等。通过胰岛素替代治疗,模拟正常人体胰岛素的分泌模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血糖保持稳定。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做好血糖监测工作,了解孩子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
3.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例如,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上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蔬菜等,减少精制糖的摄入。
4.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但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在注射胰岛素后血糖较低时,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陪伴孩子进行适合的户外运动,既有利于血糖控制,又能促进身心健康。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1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更加关注生长发育指标。胰岛素治疗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身高等调整剂量,避免因胰岛素使用不当影响生长。同时,要加强对患儿及其家长的糖尿病知识教育,让家长掌握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等基本技能,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等。
2.成年患者:成年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胰岛素治疗的规律进行,避免因生活不规律导致血糖波动。要定期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如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因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血糖控制。
3.老年患者: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胰岛素剂量的调整要更加个体化,密切监测血糖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轻微的低血糖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等。饮食上要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