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有什么
胆结石是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固体块状物,由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等形成,有胆固醇、胆色素、混合性结石等类型,形成与胆汁成分改变、胆囊或胆道功能异常有关,有无症状和有症状表现,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危害包括炎症反复发作、胆道梗阻及并发症、影响消化功能等,可通过合理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一、胆结石的定义
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固体块状物,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析出结晶并逐渐形成固体凝结物。
二、胆结石的类型
1.胆固醇结石:主要由胆固醇组成,通常呈黄色或黄白色,外观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质硬,表面光滑或有结节。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有关,常见于西方人群,在我国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与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相关。
2.胆色素结石:主要成分是胆红素钙,多为棕褐色或黑色,形状多样,可为泥沙样或块状。又可分为纯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胆色素结石,纯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道感染患者,由于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形成结石;混合性胆色素结石则是在胆色素结石基础上混合了胆固醇等成分。
3.混合性结石:由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外观呈多面形,颜色因所含成分比例不同而有差异,常见于胆囊及较大胆管内,其形成与胆囊功能异常、胆汁成分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胆结石的形成原因
1.胆汁成分改变
胆固醇过饱和:当肝脏分泌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汁中的胆盐、卵磷脂等能溶解胆固醇的物质相对减少时,就会导致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易出现这种情况。
胆色素代谢异常:如胆道感染时,细菌产生的酶作用于胆红素,使其与钙结合形成胆色素结石。
2.胆囊或胆道功能异常
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收缩能促使胆汁排出,如果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中的成分就容易析出形成结石。老年人胆囊收缩功能相对较弱,患胆结石的风险可能较高。
胆道梗阻:胆道狭窄、蛔虫等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排出不畅,胆汁中的成分浓缩,易形成结石。比如胆道蛔虫症患者,蛔虫堵塞胆道后,容易诱发胆结石形成。
四、胆结石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胆结石:部分胆结石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通过B超等检查发现。这种情况常见于较小的结石,对胆囊和胆道的刺激较小,患者多无不适表现。
2.有症状胆结石
胆绞痛:是胆结石最常见的症状,多发生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结石移动刺激胆囊或胆管平滑肌,引起痉挛性收缩所致。
胆囊炎表现:如果胆结石引起胆囊炎症,患者可出现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墨菲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墨菲征阳性),还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黄疸:当胆结石阻塞胆管并引起胆管炎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这是因为结石阻塞胆管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所致。
五、胆结石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准确率较高。B超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和胆管内是否有结石,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情况。超声下胆结石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其后伴有声影,并且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胆结石或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考虑CT或MRI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发现较小的结石;MRI水成像(MRCP)对胆道系统的显示效果较好,能清楚显示胆管的形态、结石的位置等。
3.实验室检查:在合并胆道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反映胆道梗阻及肝脏功能受损情况。
六、胆结石的危害
1.胆囊或胆道炎症反复发作: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或胆管,可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影响胆囊和胆管的正常功能,长期炎症刺激还可能增加胆囊癌等胆道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2.胆道梗阻及相关并发症:较大的结石或多发结石可能阻塞胆管,引起胆汁淤积、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并发症,危及生命。例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可出现寒战、高热、休克等严重表现。
3.影响消化功能:胆结石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等症状,长期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降,尤其对于老年人或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加重病情。
七、胆结石的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保持饮食中脂肪、胆固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合理比例。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肥肉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有助于预防胆结石。
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空腹,因为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胆汁中胆固醇的相对浓度升高,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
2.健康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促进胆囊收缩,有助于胆汁排出,减少胆汁在胆囊内的淤积。对于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更应注意定时起身活动。
控制体重:肥胖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可降低胆结石的发生风险。
3.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结石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结石,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