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我治疗焦虑症
缓解焦虑可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相关的识别负性思维、挑战负性思维、行为实验;运动锻炼方面的有氧运动及合适的运动频率与时长;放松训练手段的深呼吸放松、渐进性肌肉松弛;生活方式调整的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还有利用社交支持与他人交流来减轻焦虑感。
一、认知行为疗法相关
1.识别负性思维:焦虑症患者常存在负性思维模式,例如过度灾难化设想等。要学会留意自己在焦虑情境下出现的负面想法,比如当面临社交场合时,心里出现“我一定会出丑”这类想法,要及时捕捉这些负性思维,这是自我治疗焦虑症的基础步骤,因为识别负性思维能让患者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层面的问题所在,从而为后续调整思维做准备,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需要去关注自身思维中不合理的部分,有病史的患者更要留意旧有的不良思维模式是否复发并及时识别。
2.挑战负性思维:针对识别出的负性思维进行挑战。以“我一定会出丑”为例,要寻找证据来反驳这个想法,比如回忆以往类似社交场合中其实也有表现不错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挑战不合理的负性思维,从而改变认知。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比如经常久坐的上班族,在面临工作中的任务压力产生焦虑时,也可以用类似方法挑战负性思维,有病史的患者在挑战负性思维时要结合自身病史情况,避免因过度挑战引发不适。
3.行为实验:设计一些行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比如对于担心公开演讲会失败的焦虑者,可以先尝试在较小范围的人群中进行简单分享,观察实际情况并非如自己担忧的那样糟糕,通过这种行为实验来改变行为和认知,进而缓解焦虑。不同年龄层的人群都能进行合适的行为实验,儿童如果有特定情境的焦虑,也可以在家长协助下设计简单行为实验来逐步缓解焦虑,女性在面对生活中各类事务产生焦虑时也可运用,有病史患者进行行为实验要在自身耐受范围内,避免加重病情。
二、运动锻炼方面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焦虑症有缓解作用。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天然的镇静作用,有助于改善情绪,缓解焦虑。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都适合进行有氧运动,男性可以选择跑步等力量与耐力结合的运动,女性可以选择瑜伽与快走结合等方式,有生活方式久坐习惯的人群更应增加有氧运动来改善焦虑,儿童如果年龄合适也可以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但要注意强度和安全,有病史患者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过量引发身体不适。
2.运动频率与时长:建议每周坚持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长保持在30分钟左右。持续的运动频率和时长能更好地发挥运动对缓解焦虑的作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频率和时长,比如工作忙碌的人群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运动,如每天利用午休时间快走15分钟,长期坚持也能有效果,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节奏合理安排运动频率和时长,有病史患者要在医生建议下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频率和时长,避免因运动不当影响焦虑症状。
三、放松训练手段
1.深呼吸放松: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气,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每次练习深呼吸10-15分钟左右。通过深呼吸可以调节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从而缓解焦虑情绪。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深呼吸放松,生活方式压力大的人群可以随时进行深呼吸放松来缓解当下的焦虑情绪,儿童在家长引导下也可以学习简单的深呼吸放松方法,有病史患者在进行深呼吸放松时要注意自身身体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
2.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逐渐紧张然后放松每一组肌肉群,依次向上进行,从脚部到腿部、腹部、肩部、手臂、脸部等部位,依次进行紧张和放松的循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身体达到深度放松状态,缓解肌肉紧张带来的焦虑相关躯体症状。不同人群都能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比如老年人可以在睡前进行,帮助改善睡眠前的焦虑情绪,女性在经期前容易焦虑时也可以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来缓解,有病史患者在进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控制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避免因过度紧张肌肉引发身体不适。
四、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研究显示,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身体的生物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加重焦虑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需要规律作息,生活方式熬夜的人群要逐步调整作息,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儿童要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来促进身心发育,缓解可能因作息不规律产生的焦虑情绪,有病史患者更要通过规律作息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稳定焦虑症状。
2.合理饮食:保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坚果、绿叶蔬菜等。维生素B族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镁元素有助于放松肌肉和调节神经,对缓解焦虑有帮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注意合理饮食,比如经常在外就餐的人群要选择营养均衡的食物,女性要关注自身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焦虑与饮食的关系,适当调整饮食来缓解焦虑,有病史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要结合自身病史情况,避免食用可能加重焦虑的食物。
五、社交支持利用
1.与他人交流:积极与家人、朋友等进行交流沟通,分享自己的焦虑情绪。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焦虑非常重要,当向他人倾诉时,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减轻焦虑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以利用社交支持,男性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焦虑,儿童在家长引导下可以与小伙伴交流来缓解可能存在的社交相关焦虑,有病史患者在与他人交流时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确保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支持,避免因不当交流引发不良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