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什么意思
抑郁症是常见心境障碍性疾病,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核心特征,伴多方面异常及躯体症状,发病涉神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因素,诊断依国际标准,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可从生活方式、心态、社会支持系统预防,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患抑郁症有不同特点需关注。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
心境低落:患者常常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心情压抑、沮丧,仿佛处于黑暗的深渊中,这种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且持续两周以上。例如,患者可能会整天愁眉苦脸,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患者在思考问题时可能会变得迟缓,难以快速有效地处理信息。比如在工作或学习中,无法像以往那样高效地完成任务,经常遗忘重要的事情。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会出现活动减少、行为缓慢的情况,变得懒散,不想参与社交活动,甚至连日常的洗漱、穿衣等简单事务都觉得困难。例如,原本积极参与社交的人变得闭门不出,整天躺在床上。
躯体症状:常见的有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等;还有疲劳、食欲不振、体重改变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背痛、肢体疼痛等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被认为与抑郁症关系密切,当脑内5-羟色胺含量降低时,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情绪调节,导致心境低落等抑郁症状的产生。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改变之一。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皮质醇分泌增多的情况,而长期的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和神经元的功能,进而促进抑郁症的发展。
心理学因素:
人格特质: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完美主义倾向严重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不良生活事件: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忽视等创伤性经历,成年后经历的重大丧失(如亲人离世、婚姻破裂等)、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事件,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例如,经历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明显高于普通人。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缺乏: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没有可靠的家人、朋友等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无法自拔。比如独居且没有社交活动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抑郁症的认知和表达有影响。在一些文化中,可能对抑郁症状的识别和重视程度不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由于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如贫困、失业等,患抑郁症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抑郁症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诊断时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患者必须满足心境低落等核心症状持续至少两周,并且这些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等社会功能。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进行鉴别,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乏力、嗜睡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但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发现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而抑郁症患者甲状腺功能一般正常。还需要与精神分裂症早期相鉴别,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抑郁的症状,但同时还会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而抑郁症患者一般不会出现这类症状。
抑郁症的预防与干预
预防方面: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每周可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等有益于大脑健康的食物,如全麦食品、鱼类等。
培养积极的心态:通过学习心理调节技巧,如正念冥想等,来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能力。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
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注重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干预方面:
心理治疗: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抑郁症状;人际治疗(IPT),主要聚焦于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患者改善人际交往状况,从而缓解抑郁情绪;精神分析疗法等,通过深入挖掘患者的潜意识冲突来治疗抑郁症。
药物治疗: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不同种类,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但药物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患抑郁症时可能表现不太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和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老年人患抑郁症时,除了要考虑其生理功能衰退等因素外,还要注意与躯体疾病的相互影响,因为很多躯体疾病都可能伴发抑郁症状,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心理支持、生活方式调整等,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特别关注其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她们顺利度过特殊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