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相关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意志与行为障碍(意志减退、紧张综合征、其他行为障碍),不同人群在各障碍表现上受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存在差异
一、感知觉障碍
(一)幻觉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幻觉为幻听,尤其是言语性幻听较为典型,患者可听到有人评论自己的行为、命令自己做某事等,幻听内容往往比较荒谬、离奇。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对不存在的声音有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哭闹等;对于有一定生活经历的患者,幻听内容会更符合其生活情境相关的妄想性内容。性别因素对幻觉本身的发生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但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因社会心理等因素在幻觉体验后的情绪反应等方面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等功能,从而增加幻觉发生的风险;有精神分裂症家族病史的人群,出现幻觉等感知觉障碍的概率相对更高。
(二)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可出现视物变形、空间感知综合障碍等,比如感觉周围事物的距离、大小等发生了改变。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物体的感知与实际情况不符,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更难被准确察觉;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对感知综合障碍的体验有一定影响;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患者,感知综合障碍可能会更明显;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病史的患者,发生感知综合障碍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散漫,患者说话内容前后缺乏关联,东拉西扯;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语句之间缺乏联系。儿童患者思维形式障碍可能表现为言语表达不连贯,难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正常交流;不同性别在思维形式障碍的具体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更关注情感等因素,在思维形式障碍的外在表现上可能有一定个体差异;长期沉迷于不良网络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思维的连贯性;有精神分裂症遗传病史的儿童等特殊人群,思维形式障碍出现的风险更高。
2.思维逻辑障碍:可出现逻辑倒错性思维,患者的推理缺乏逻辑依据,离奇古怪。例如患者认为某种特殊的物品能代表自己的某种特殊身份,推理过程不符合常规逻辑。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可能有一定减退,思维逻辑障碍可能更易被察觉;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思维逻辑;长期缺乏学习等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思维逻辑能力下降;有脑部退行性病变病史的患者,思维逻辑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二)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是妄想,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关系妄想是患者认为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均与自己有关,比如认为别人的谈话是在议论自己;被害妄想是患者坚信自己被跟踪、被监视、被毒害等;影响妄想是患者觉得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儿童患者妄想内容可能相对简单、幼稚;不同性别患者妄想内容本身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妄想带来的情绪反应等方面可能因性别差异有不同表现;长期处于紧张、孤独等不良生活方式下的患者,妄想可能更易发生;有精神分裂症家族病史的人群,妄想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情感障碍
(一)情感迟钝
患者对一些原本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出平淡、缺乏相应情感体验。例如对亲人的离世等重大事件缺乏应有的悲痛反应。儿童患者情感迟钝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如对父母的关爱无明显回应;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感迟钝可能更为常见;女性患者在产后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情感反应,出现情感迟钝等情况;长期抑郁等不良情绪积累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情感迟钝;有脑部疾病病史影响情感调节中枢的患者,情感迟钝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二)情感淡漠
患者情感活动极度减退,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面部表情平淡,对亲人冷淡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情感淡漠可能表现为对周围人和事物缺乏兴趣和情感回应;不同性别患者情感淡漠的表现无本质区别,但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因性别角色等因素有不同影响;长期孤独、缺乏社交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重情感淡漠;有精神分裂症严重病史的患者,情感淡漠较为常见。
(三)情感倒错
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周围环境刺激不协调,例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情却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儿童患者情感倒错可能表现为对不恰当的情境有不符合常理的情绪表现;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激素变化可能影响情感倒错的发生;长期处于混乱、压抑的生活环境等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情感倒错;有脑部器质性病变影响情感调节的患者,情感倒错可能出现。
四、意志与行为障碍
(一)意志减退
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工作、学习等失去兴趣,生活懒散,个人卫生不理。儿童患者意志减退可能表现为对玩耍等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缺乏积极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意志减退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和心理变化出现意志减退;长期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意志减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意志减退较为常见。
(二)紧张综合征
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两种状态。紧张性木僵表现为患者运动抑制,可出现不语、不动、不食,肌张力增高,对刺激缺乏反应等;紧张性兴奋则表现为突然的兴奋躁动、冲动行为等。儿童患者发生紧张综合征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更需关注其安全等问题;不同性别患者紧张综合征的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在应对方式上可能因性别差异有不同考虑;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生活方式可能诱发紧张综合征;有脑部疾病导致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紧张综合征发生的风险增加。
(三)其他行为障碍
患者还可能出现怪异行为、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比如反复做同一个无意义的动作,模仿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等。儿童患者的怪异行为等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需及时关注其发展情况;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由于身体和心理变化,行为障碍可能有不同表现;长期脱离正常社交环境等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行为障碍;有神经系统病变病史的患者,行为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