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同人群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注意个人卫生。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急性肠胃炎,且在托幼机构等集体生活环境中易出现聚集性发病。成人也可能因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食物等感染病毒而患病。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沙门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比如食用变质的肉类、蛋类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多因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导致,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生食习惯者中更易发生。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酗酒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起急性肠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胃肠黏膜长期受到酒精刺激,胃肠功能紊乱,更容易发生急性肠胃炎。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肠胃炎。这类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伤机制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
其他因素:腹部受凉、精神紧张等也可能诱发急性肠胃炎。腹部受凉会使胃肠血管收缩,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不一,可在脐周等部位,疼痛程度轻重不等。例如,感染性急性肠胃炎患者因炎症刺激胃肠平滑肌,可出现较明显的腹痛。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病毒性急性肠胃炎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便;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
恶心、呕吐:患者常感到恶心,随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等。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由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更易出现发热。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肠胃炎时,腹泻、呕吐症状可能更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尚未成熟,腹泻、呕吐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后,若不能及时补充,会迅速出现脱水症状,如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
成人:成人急性肠胃炎症状相对儿童可能稍轻,但也需重视,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成人在患病期间,若持续腹泻、呕吐,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可能导致身体虚弱、体重下降等。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肠胃炎时,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症状的反应可能不敏感,容易延误治疗。且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肠胃炎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例如脱水可能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近期是否食用过可疑的不洁食物;有无感染接触史;有无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等。通过病史采集可以初步推测急性肠胃炎的可能病因。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查体,一般可发现腹部轻压痛,若为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例如,细菌性急性肠胃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往往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黏液、脓血、寄生虫卵等。细菌感染的急性肠胃炎患者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甚至红细胞;寄生虫感染的患者粪便中可找到相应的寄生虫卵。
病原体检测:如有需要,可进行粪便的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检测,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原体,如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或通过细菌培养检测致病菌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使胃肠得到休息,随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发病初期可先喝一些糖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脱水程度补充口服补液盐或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口服补液盐是较好的选择;中、重度脱水或不能口服补液的患者则需要静脉补液。
2.药物治疗
止吐药物:若患者呕吐严重,可使用止吐药物缓解症状,如甲氧氯普胺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
止泻药物:对于腹泻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发挥止泻作用。但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一般不主张过早使用止泻药物,以免影响病原体排出。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应避免使用)等。病毒性急性肠胃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购买新鲜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品。
食物要充分清洗,尤其是蔬菜水果类,可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等。
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防止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餐具等。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控制饮酒量。
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
3.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细菌、病毒等的滋生。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