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焦虑症躯体化障碍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症状涉及多系统,发病与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诊断需符合症状、严重程度标准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需综合干预并个性化处理。
一、定义
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却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症状表现
1.胃肠道症状: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例如有的患者会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做胃镜、肠镜等检查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腹痛症状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尤其在焦虑情绪明显时症状可能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胃肠道不适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胃肠道症状而影响整体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2.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麻木、刺痛等。头痛可能是持续性的隐痛或胀痛,头晕可导致患者平衡感失调,容易摔倒,尤其是老年患者摔倒可能会引发骨折等严重并发症;麻木和刺痛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和感觉体验,对日常生活中的精细动作造成影响,如儿童患者可能会在拿取物品时出现困难,老年患者可能会在穿衣、洗漱等活动中受到阻碍。
3.呼吸系统症状: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胸闷气短会让患者感觉呼吸不畅,严重时可能会让患者产生濒死感,加剧焦虑情绪,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因为这种呼吸方面的不适而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心理发育;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这种呼吸系统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其身体的不适和心理负担。
4.心血管系统症状:表现为心悸、心慌、胸痛等。心悸心慌会使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异常,胸痛可能会被患者误认为是心脏器质性疾病,但实际上并无相应的心脏器质性病变基础。对于年轻患者,可能会因为这些心血管症状而过度担忧自己的健康状况,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交;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这些症状而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其原本就有的基础疾病的控制。
三、发病机制
1.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因素之一,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可能参与了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研究表明,5-羟色胺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和躯体感觉的处理,当5-羟色胺水平降低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焦虑以及躯体症状的感知异常。
大脑边缘系统等神经结构的功能异常也与该病相关。边缘系统在情绪和躯体感觉的整合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患者将情绪状态转化为躯体不适症状。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边缘系统对躯体感觉的加工和处理出现偏差,使得患者对正常的躯体感觉过度敏感,从而表现出各种躯体化症状。
2.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的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可能成为发病的诱因。对于儿童患者,家庭环境的重大变化,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突然恶化等,可能通过心理应激反应引发躯体化障碍;对于老年患者,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交圈子缩小等生活事件也可能成为发病的触发因素。
个性特点:具有敏感、多疑、内向、情绪不稳定等个性特点的人更容易患焦虑症躯体化障碍。例如,一个性格内向且敏感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更倾向于将内心的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来表达。儿童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过度敏感的个性特点,在遇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时,也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老年患者如果本身个性较为敏感多疑,在面对身体的一些轻微不适时,更容易过度担忧并转化为躯体化的表现。
四、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存在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至少两年,且这些症状不能用某种躯体疾病完全解释。例如患者反复出现长达两年以上的腹痛、头痛等症状,经过多次医学检查未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多个系统,如上述提到的胃肠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2.严重程度标准:症状导致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比如患者因为躯体化症状无法正常上班、上学,或者在社交场合中因为身体不适而难以参与正常的交流活动。
3.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躯体疾病以及物质依赖等情况。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躯体症状的原因。例如,对于有头痛症状的患者,需要排除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等,通过头颅CT、MRI等检查来进行排除。
五、治疗与干预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症状。例如,对于因过度担忧躯体症状而产生焦虑情绪的患者,CBT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其不合理的担忧,并引导患者采用更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在儿童患者的治疗中,游戏疗法等结合CBT的方式可能更易于被接受,通过游戏让儿童患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更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考虑到老年患者的认知特点和身体状况,调整治疗的节奏和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从而缓解焦虑情绪。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老年患者,都需要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和治疗师共同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家属和治疗师的双重支持,以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例如,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一些抗焦虑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总之,焦虑症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其发生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严重程度和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则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