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脊椎骨质增生
脊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骼疾病,是人体骨骼自然退变现象,由年龄增长、劳损外伤、姿势不良、肥胖、疾病等因素引发。其症状有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神经压迫症状等,通过体格检查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营养神经药物)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老年人、年轻人、孕妇、肥胖人群、患其他疾病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注意休息、避免外伤、定期体检。
一、脊椎骨质增生的定义
脊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属于人体骨骼的一种自然退变现象,又被称为骨刺、骨赘。它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脊椎椎体边缘出现的唇样骨质增生,是机体对力学环境改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脊椎关节长期受到磨损、退化,机体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会在椎体边缘形成新的骨质,从而导致骨质增生的出现。
二、脊椎骨质增生的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脊椎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椎体边缘应力发生改变,身体会通过形成骨质增生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所以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脊椎骨质增生。
2.劳损与外伤: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运动员等职业人群,脊椎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和反复摩擦,容易导致脊椎关节损伤,从而诱发骨质增生。此外,脊椎部位的急性外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也可能在后期引发骨质增生。
3.姿势不良: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玩手机、弯腰驼背、久坐不动等,会使脊椎承受异常的压力和应力分布不均,加速脊椎的退变,增加骨质增生的发生风险。
4.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脊椎的负担,使脊椎关节承受更大的压力,加快关节软骨的磨损,进而促使骨质增生的形成。
5.疾病因素:一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会累及脊椎关节,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炎症反应,刺激骨质增生的出现。
三、脊椎骨质增生的症状
1.疼痛:疼痛是脊椎骨质增生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多为轻微疼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加重,且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刺痛、胀痛等。疼痛部位与增生的部位有关,如颈椎骨质增生可引起颈部、肩部、上肢疼痛;腰椎骨质增生可导致腰部、臀部、下肢疼痛。
2.僵硬:患者常感觉脊椎活动不灵活,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僵硬感更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可稍有缓解。
3.活动受限:当骨质增生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或组织时,会影响脊椎的正常活动范围,导致患者出现弯腰、转身、抬头、低头等动作困难。
4.神经压迫症状:如果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可引起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无力、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压迫脊髓时,可能出现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后果。
四、脊椎骨质增生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脊椎的活动度、有无压痛、肌肉力量等,初步判断病情。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脊椎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脊椎的形态、结构,发现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情况。
CT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骨质增生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等结构,有助于判断骨质增生是否压迫神经、脊髓等。
五、脊椎骨质增生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制动:在疼痛发作期,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必要时可使用腰围、颈托等辅助器具进行制动,以减轻脊椎的负担。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僵硬症状。
运动疗法:病情缓解后,患者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游泳、太极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脊椎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脊椎的稳定性,但应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控制体重,减少脊椎的负担。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疼痛和炎症症状。
肌肉松弛剂:对于伴有肌肉紧张、痉挛的患者,可使用肌肉松弛剂来缓解肌肉紧张。
营养神经药物:当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时,可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骨质增生严重压迫神经、脊髓,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除增生的骨质、减压神经、融合脊椎等。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质增生较为常见。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要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治疗脊椎骨质增生时,应综合考虑身体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法。
2.年轻人:年轻人出现脊椎骨质增生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脊椎肌肉力量。如果出现脊椎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
3.孕妇:孕妇由于身体负担加重,脊椎承受的压力增大,可能会加重脊椎骨质增生的症状。在孕期,应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选择舒适的鞋子和床垫。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孕妇瑜伽等运动,缓解脊椎压力。由于孕期用药受限,如需治疗,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
4.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脊椎的负担,加重骨质增生的发展。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从而缓解脊椎的压力。同时,在运动时要选择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
5.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在治疗脊椎骨质增生时,要考虑原发病的影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弯腰、低头等不良姿势。
2.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脊椎肌肉力量,维持脊椎的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防止脊椎损伤。
3.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减轻脊椎的负担。
4.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定时休息,活动身体,缓解脊椎疲劳。
5.避免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脊椎,避免受到外伤。如果发生脊椎外伤,应及时就医治疗。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脊椎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