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是什么病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胃部和肠道症状,诊断靠胃镜、结肠镜、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肠胃炎的定义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炎症可累及胃和肠道的不同部位,病程一般较长,常反复发作。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较为常见的病因,Hp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可通过损伤胃黏膜屏障等多种机制引发慢性肠胃炎。研究表明,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Hp,在慢性肠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高。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如诺如病毒等也可能引起肠道的慢性炎症,但相对细菌感染而言,其引发慢性肠胃炎的比例相对较低。
2.饮食因素
长期不合理饮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量摄入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损伤,引发慢性肠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同时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患慢性肠胃炎的风险。
饮食不规律:长期饥一顿饱一顿,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消化节律,使胃和肠道的消化功能紊乱,进而诱发慢性肠胃炎。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长期服用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肠胃炎。
4.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胃肠道: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黏膜壁细胞等的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改变,进而影响胃部消化功能,若同时累及肠道,也可能引发肠道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慢性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1.胃部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部位不固定,可在剑突下或上腹部等区域,疼痛程度不一,进食后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部分患者进食后腹痛可缓解,部分患者进食后腹痛会加重。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由于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排空延迟,导致腹胀症状较为明显。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的感觉,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未消化的食物。
反酸、嗳气:胃酸分泌紊乱可导致反酸,气体从胃内反流至食管、口腔则表现为嗳气。
2.肠道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溏便等,每日排便次数不等,有的患者可能每天排便数次,严重者可达十余次。
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也是慢性肠胃炎的表现之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便秘症状。
腹痛:下腹部可能会出现隐痛等不适,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是诊断慢性肠胃炎胃部病变的重要手段。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消化不良症状、报警症状(如呕血、黑便、消瘦等)的患者,胃镜检查尤为必要。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能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是否存在炎症、溃疡、息肉等病变,同样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肠道慢性炎症的具体情况。对于有肠道症状,如长期腹泻、腹痛、便血等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慢性肠胃炎的关键检查方法。
3.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简便易行,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Hp抗体来判断既往是否感染过Hp,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的异常,如存在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可以了解肠道是否有炎症、出血等情况,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出血病灶。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也有差异,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难以消化的食物;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退,更要注意饮食的细软、易消化。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不同性别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无本质差异,但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
2.药物治疗
针对病因的药物:如果是Hp感染引起的慢性肠胃炎,需要进行抗Hp治疗,常用的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联合方案,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当地Hp耐药情况等综合决定。对于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肠胃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症治疗药物: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一些解痉止痛药物,如颠茄片等;对于腹泻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对于腹胀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慢性肠胃炎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上更应注重一般治疗和谨慎用药。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大或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如一些成人用的强效泻药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腹泻、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程度,防止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慢性肠胃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饮食调整要注重易消化、高营养,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饮食量。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等情况。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肾毒性、耳毒性较小的药物,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肠胃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治疗方面,饮食调整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一些孕妇禁用的抗生素、泻药等。如果必须用药,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病情变化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