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类型,因颈椎退变等致神经根受刺激压迫,有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等鉴别,治疗分非手术(牵引、物理、药物、制动)和手术,可通过保持良好姿势、加强锻炼、选合适枕头、注意保暖预防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引起以神经根分布区域疼痛、麻木、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1.颈椎退变因素
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颈椎椎间盘的水分减少,弹性降低,逐渐发生变性、突出或脱出。例如,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进程,使得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风险增加。对于有长期低头工作病史的人群,其颈椎椎间盘退变往往比同龄人进展更快。
骨质增生:颈椎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当骨赘形成在椎间孔周围时,会直接压迫神经根。年龄越大,发生骨质增生的概率越高,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也更容易出现骨质增生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
2.应力变化: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会导致颈椎受力不均衡,进一步加重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长期姿势不良(如睡觉时枕头过高或过低)的人群,颈椎生理曲度容易发生改变,从而增加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颈部疼痛:多为颈部酸胀、疼痛,可放射至肩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为轻微隐痛,有的则为较为剧烈的刺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颈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颈部疼痛可能更为明显。
上肢放射痛:疼痛沿着神经根分布区域放射,如从颈部放射至肩部、上臂、前臂甚至手指。咳嗽、打喷嚏、颈部活动时疼痛可加重。例如,咳嗽时腹压增加,会传导至颈椎部位,加重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使上肢放射痛加剧。
2.感觉异常
麻木:患者常感觉上肢、手部麻木,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麻木部位与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域一致。对于糖尿病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由于本身存在周围神经病变,麻木症状可能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影响。
感觉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通过感觉检查可发现痛觉、触觉等减退。
3.运动障碍
肌力下降: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严重时可出现握力减退、持物掉落等情况。长期不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肌肉萎缩的风险增加,肌肉力量下降会更加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肌肉萎缩: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所累及肌肉的萎缩,如小鱼际肌、骨间肌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如颈部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症状的发展变化情况等。例如,患者如果长期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且近期出现颈部疼痛并放射至上肢,就要考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可能。
2.体格检查
压颈试验: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检查者一手扶患者患侧颈部,另一手握患侧手腕,将其上肢外展,双手反向牵引,若患肢出现放射痛或麻木则为阳性,说明神经根受到牵拉刺激。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骨质增生情况等。能发现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椎体骨质增生等异常。例如,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前部变窄,后部变宽,提示可能存在椎间盘退变。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的部位和程度,以及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对于判断椎间盘是否有明显突出,CT检查比X线更具优势。
MRI检查: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结构的病变情况,能清晰看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具体部位和程度。
五、鉴别诊断
1.胸廓出口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肩部、上肢的疼痛、麻木等症状,但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Adson试验等特殊检查可为阳性,且影像学检查颈椎无明显神经根受压表现。
2.肩周炎: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疼痛一般不放射至上肢远端,肩关节外展、上举等活动受限明显,而神经根型颈椎病除肩部疼痛外还有上肢神经根分布区域的放射痛和神经损害体征。
3.腕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疼痛等,以手指症状为主,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受压的特征性表现,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受压的部位不同。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牵引时间每次20-30分钟,每天1-2次。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患者,牵引重量和时间要适当减少。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根的营养状况。例如,每天进行20分钟左右的红外线照射,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较弱,使用时要谨慎。也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颈部制动:使用颈托等装置限制颈部活动,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对于颈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的患者,佩戴颈托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手术治疗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患者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出现进行性肌肉无力、萎缩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椎间盘突出明显且压迫神经根的患者,多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七、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姿势
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工作时要保持颈部正直,电脑屏幕高度应与眼睛水平。使用手机时也应保持适当距离和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对于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的人群,建议每隔30-60分钟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颈部伸展运动。
2.加强颈部锻炼
进行颈部肌肉的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动作,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重复5-10次。也可进行游泳等运动,游泳时颈部处于自然伸展状态,对颈部肌肉和颈椎有良好的锻炼作用。
3.选择合适的枕头
枕头的高度要合适,一般以仰卧时枕头高度为一拳高(约8-10cm),侧卧时枕头高度为一拳半高(约10-13cm)为宜,枕头要能支撑颈部的生理曲度,保持颈椎的正常位置。
4.注意颈部保暖
避免颈部受凉,寒冷刺激会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加重颈椎的退变。在季节交替或寒冷天气时,可佩戴围巾保护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