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忧郁症
忧郁症是常见心境障碍性疾病,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涉及生物学和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病因,有情绪、认知、躯体等症状表现,依据相关标准诊断,治疗包括心理和药物治疗,预防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应对压力、定期心理调适等。
一、忧郁症的定义
忧郁症又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它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从医学角度来讲,它涉及到大脑神经递质等多方面的改变,例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忧郁症的症状表现
1.情绪方面
心境低落:患者会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两周。儿童可能表现为闷闷不乐、易哭泣等;青少年可能出现情绪暴躁、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等情况;成年人则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悲伤、绝望感,感觉生活没有希望。
焦虑:部分抑郁症患者会伴有焦虑症状,表现为紧张、不安、坐立不安等。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烦躁不安来体现,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对未来过度担忧、害怕等,成年人则可能出现频繁的担心、恐慌等情绪。
2.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在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的情况。例如儿童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听讲,青少年在做作业时容易分心,成年人在工作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下降: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刚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快,青少年可能在记忆单词、公式等方面出现困难,成年人则可能忘记重要的事情或约会等。
3.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多数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早醒等。儿童可能出现夜间睡眠不安、频繁夜醒等情况;青少年可能出现失眠或嗜睡等不同表现;成年人则常见入睡困难或早醒,早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疲劳感: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劳,缺乏精力。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意参与以往喜欢的游戏等;青少年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容易感到累,影响学习和社交;成年人则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疲惫,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恢复。
食欲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导致体重减轻;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增加,体重上升。儿童可能表现为饮食量减少或增加,青少年可能在饮食规律上出现变化,成年人则可能出现明显的食欲异常改变。
三、忧郁症的发病原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同卵双生子中一方患有抑郁症,另一方患抑郁症的概率较高,大约在30%-40%左右;而异卵双生子的遗传风险相对较低。
神经递质失衡:如前面提到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降低或功能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5-羟色胺缺乏可能会影响情绪调节、睡眠、食欲等多个方面,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例如海马体体积减小等。海马体与记忆、情绪调节等功能有关,其体积减小可能会影响相关功能,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经历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历亲人突然离世的个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患抑郁症的概率明显升高。儿童如果经历父母离异等重大生活事件,也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等。
长期慢性压力: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环境中,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关系不和谐等,会使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身体和心理的负担加重,容易引发抑郁症。青少年长期面临学业压力过大等慢性压力,可能会出现抑郁情绪;成年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大且家庭关系紧张的环境中,也容易患上抑郁症。
四、忧郁症的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标准进行诊断。诊断要点包括:患者必须持续存在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至少两周以上;同时这些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并且需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类似症状。例如,对于儿童患者,除了观察其情绪表现外,还需要考虑其在学校、家庭中的社交、学习等方面的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同时要排除由于身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类似抑郁症状。
五、忧郁症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方面
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让患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进行纠正。人际治疗则侧重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方式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更适合游戏疗法等相对轻松的心理治疗方式;成年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果病情需要,会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同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药物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其风险和收益。
2.预防方面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预防抑郁症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儿童可以选择户外活动、游戏等方式运动,青少年可以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成年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应对压力: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当面临压力事件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或者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来提升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例如,当工作压力大时,可以与同事交流分享,或者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减轻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对压力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向父母、老师寻求支持,成年人可以通过与同事、朋友沟通或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应对压力。
定期心理调适:定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当发现自己出现情绪低落等可能是抑郁前兆的情况时,及时进行调整。可以通过写日记、冥想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例如,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对于预防抑郁症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定期的心理调适,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心理调适,成年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进行合适的心理调适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