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
焦虑症判断要点包括情绪上过度担忧、紧张恐惧,躯体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肌肉紧张,行为上有回避行为;抑郁症判断要点为情绪心境低落、兴趣减退、有消极情绪,躯体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躯体不适,行为活动减少;专业评估与诊断有专业心理测评(如SAS、SDS)和临床医生评估(结合病史、精神检查,依诊断标准确诊);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儿童青少年焦虑症有学校恐怖症等表现、抑郁症情绪波动大等,女性特殊生理期易焦虑、因多重压力易抑郁,老年人因身体等原因易焦虑、抑郁症躯体症状突出且自杀风险高。
一、焦虑症的判断要点
1.情绪表现
过度担忧:持续存在没有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过分担心,这种担忧的程度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符,例如即使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也会整天忧心忡忡,担心家人的安全、工作的前景等,这种担忧会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这种过度担忧现象在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可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如杏仁核等)的异常激活。
紧张恐惧: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状态,容易被惊吓,哪怕是一些微小的刺激也可能引发强烈的紧张情绪,如听到突然的声响就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2.躯体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常见心悸、心慌,患者会感觉心脏跳动明显加快,有时可伴有胸闷、气短,好像呼吸不顺畅;还可能出现手抖、trembling(颤抖)、出汗、尿频、尿急等症状,这些躯体症状是由于焦虑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多项临床研究通过生理指标监测证实了焦虑症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改变。
肌肉紧张:全身肌肉紧张,容易感到疲劳,颈部、肩部等部位的肌肉常处于紧绷状态,长时间可导致肌肉酸痛,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肌肉紧张度增高的情况。
3.行为表现
回避行为:为了避免触发焦虑情绪或躯体症状,患者可能会回避某些场所、活动或情境,比如害怕社交场合而回避聚会,担心在公共场合发病而不敢出门等,这种回避行为会逐渐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二、抑郁症的判断要点
1.情绪方面
心境低落: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常常表现出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例如原本喜欢看电影、运动等,现在完全提不起劲。这种心境低落可以从几天持续到数周甚至数月,且情绪的消沉程度与所处的环境不太相称。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存在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与心境低落密切相关。
兴趣减退:对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失去兴趣,以往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现在都无法引起患者的兴趣,对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的热情明显下降。
消极情绪:经常出现无助感、无望感,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未来感到悲观,可能会有自责自罪的想法,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为,这是抑郁症非常危险的一个表现方面,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研究都证实了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与消极情绪的严重程度相关。
2.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早醒等睡眠问题,有的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长,但醒来后仍感觉疲惫。睡眠障碍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生率很高,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检查可以发现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的紊乱。
食欲改变: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也有少数患者食欲亢进,体重增加。食欲的改变与体内激素调节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参与了食欲的调节,抑郁症患者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影响食欲。
躯体不适: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如头痛、背痛、腹痛等,且经过多种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原因,这种躯体不适会困扰患者,影响其生活质量。
3.行为表现
活动减少:患者变得行动迟缓,做事效率降低,言语减少,严重时可能呈现木僵状态,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洗漱等简单动作都需要别人督促才能完成,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三、专业评估与诊断
1.专业心理测评
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包含20个项目,通过对最近一周内症状的体验进行评分,能够初步评估焦虑的严重程度。标准分在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测评只是辅助工具,不能仅凭测评结果就确诊,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抑郁自评量表(SDS):同样有20个项目,用于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标准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它也需要与临床的其他表现相结合来进行准确的诊断。
2.临床医生评估
临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的发展变化、家族精神病史等,以及全面的精神检查,观察患者的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表现来进行诊断。例如,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过焦虑或抑郁相关症状的持续存在情况,以及这些症状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程度等。只有符合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如《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或《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才能确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考虑
1.儿童青少年
焦虑症表现:儿童青少年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学校恐怖症,即害怕上学,可能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等,同时情绪上容易烦躁、易怒,在行为上可能出现退缩、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等。由于儿童青少年表达能力有限,可能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观察其日常行为和情绪的变化。例如,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去学校,并且经常诉说身体不舒服,就要考虑焦虑症的可能。
抑郁症表现:青少年抑郁症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可能出现自伤行为等。与成人抑郁症相比,青少年的抑郁症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家长和专业人员仔细甄别。比如一个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突然成绩下滑,对学习毫无兴趣,还经常独自发呆、情绪低落,就需要引起重视。
2.女性
焦虑症: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例如孕期女性可能会因为对胎儿健康的过度担忧而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失眠等。这是因为激素变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导致焦虑症状的发生。
抑郁症: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除了与激素变化有关外,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如工作、家庭等)带来的压力也是重要因素。比如职场女性可能面临工作竞争与家庭照顾的双重压力,容易出现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
3.老年人
焦虑症: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疾病缠身等原因出现焦虑症状,如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恶化,对疾病的预后过度担忧等。同时,老年人如果面临社会角色转变(如退休后脱离工作环境),也可能出现适应不良性焦虑。
抑郁症:老年人抑郁症往往容易被忽视,可能表现为躯体症状突出,如长期的失眠、食欲减退、全身疼痛等,而情绪方面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另外,老年人如果经历了亲友离世、生活环境重大改变等事件,更容易诱发抑郁症。而且老年人患抑郁症自杀风险较高,需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