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是成年人牙齿丧失主要原因之一。其病因包括牙菌斑、局部促进因素和全身因素;分类及临床表现有牙龈病(如慢性龈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和牙周炎(如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诊断通过临床检查(牙龈、牙周探诊、牙齿松动度)和影像学检查(X线片);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纠正不良习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手术治疗和维护治疗。
一、牙周病的定义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牙周病的病因
1.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病的始动因子,为不断沉积在牙面、牙与牙龈交界处等部位的细菌性生物膜,其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会持续刺激牙周组织。不同类型的牙菌斑(如龈上菌斑、龈下菌斑)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起不同作用,龈下菌斑中的致病菌可深入牙周袋内,引发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2.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会吸附大量细菌毒素,进一步加重牙龈炎症,且其粗糙表面易促进菌斑再次堆积。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入牙齿邻接部位,会压迫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症、萎缩,同时有利于细菌滋生,进而引发牙周病变。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修复体边缘不密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造成菌斑滞留,引发牙周炎症。
牙位异常与错颌畸形:牙齿排列不整齐、错位等情况,会使局部牙齿受力不均,容易导致菌斑堆积,增加牙周病发生风险,例如虎牙易出现食物嵌塞等问题而引发牙周病变。
3.全身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牙周病的易感性增加,例如一些遗传性的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等情况,会影响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清除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炎症。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会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使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物的炎症反应增强。例如妊娠期女性易发生妊娠期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细菌的抵抗力也减弱,牙周病的发生风险增高且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牙周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免疫功能缺陷: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牙周致病菌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容易发生严重且广泛的牙周组织破坏,牙周病进展迅速。
三、牙周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牙龈病
慢性龈炎:是最常见的牙龈病,主要表现为牙龈色泽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牙龈乳头可能呈球状增生,一般无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好发于口腔卫生不良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口腔卫生状况差是主要影响因素,长期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炎症。
青春期龈炎:发生于青春期少年,与青春期内分泌改变有关,牙龈炎症反应较明显,牙龈红肿、易出血,探诊出血明显,可伴有牙龈增生,好发于前牙唇侧牙龈,患者一般口腔卫生情况尚可,但由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对局部刺激物的反应性增强而发病。
妊娠期龈炎:与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相关,牙龈明显红肿,易出血,严重时可形成龈瘤样增生物,多发生于妊娠中期,分娩后牙龈炎症可减轻,但易复发,妊娠期间激素水平波动是关键影响因素,若孕前就有牙龈炎症,妊娠时会加重。
2.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牙周炎类型,病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随着病情发展,牙齿逐渐松动、移位,咀嚼无力,最终可能导致牙齿脱落。发病与牙菌斑、局部促进因素及全身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中老年人相对多见,但现在由于口腔卫生意识差异等因素,年轻人也可患病,口腔卫生差、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患此病。
侵袭性牙周炎:发病年龄较轻,一般在30岁以下,病情进展较快,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早期就可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好发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有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等免疫方面的异常,使得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清除能力下降。
四、牙周病的诊断
1.临床检查
牙龈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外形、质地、有无出血、肿胀、增生等情况,例如慢性龈炎牙龈多呈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妊娠期龈炎牙龈红肿明显等。
牙周探诊:用牙周探针探测牙周袋的深度、附着丧失程度、探诊出血情况等。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若超过3mm且有附着丧失则提示有牙周炎存在,探诊深度越深、附着丧失越多,说明牙周破坏越严重。
牙齿松动度检查:通过扪诊等方法检查牙齿的松动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松动,Ⅰ度松动是牙齿有唇(颊)舌向微小动度,Ⅱ度松动是牙齿有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动度,Ⅲ度松动是牙齿有唇(颊)舌向、近远中向及垂直向动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片检查:可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骨密度变化等,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X线片能了解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对于诊断牙周炎、评估病情进展有重要价值,例如慢性牙周炎患者X线片可见牙槽骨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等。
五、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有效清除牙菌斑。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在家长帮助下掌握正确刷牙方法,成年人要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更要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良好口腔卫生可降低牙周病发生风险。
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菌斑、牙石、早期牙周病变等问题并进行处理,例如早期发现牙龈炎症可通过洁治等方法控制病情发展。
纠正不良习惯:如戒烟,吸烟会加重牙周病的炎症程度,影响治疗效果;改正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避免牙齿受力不均导致牙周组织损伤。
2.治疗
基础治疗
洁治术:通过超声波洁牙机或手工洁治器去除龈上牙石和菌斑,是治疗龈炎和轻度牙周炎的主要手段,可减轻牙龈炎症,使牙龈恢复健康状态。
龈下刮治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深入牙周袋内清除龈下菌斑及牙石,消除牙周袋内的致病因素,控制牙周炎症。
根面平整:在龈下刮治的基础上,对牙根面的牙骨质进行修整,使根面光滑平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再附着,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
手术治疗:对于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较深(大于5mm)、有复杂牙周病变或存在牙龈增生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牙龈切除术等,通过手术改善牙周袋形态,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维护治疗:牙周病患者经过治疗后需要长期维护,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卫生情况、牙龈炎症情况、牙周袋深度、牙槽骨吸收情况等,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维护治疗,如必要时再次进行洁治、刮治等操作,以防止牙周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