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磨牙怎么回事
夜间磨牙是常见睡眠相关口腔运动障碍,其原因包括精神心理、咬合、全身及其他因素,对健康有牙齿、颞下颌关节、全身肌肉方面的影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口腔检查及其他检查,治疗有咬合调整、精神心理治疗、针对全身因素治疗等,预防需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注意口腔健康、调整睡眠姿势、合理饮食、定期体检
一、夜间磨牙的定义
夜间磨牙是指人在睡眠过程中牙齿发生不自主的磨削运动,又被称为睡眠中磨牙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相关口腔运动障碍。
二、可能的原因
(一)精神心理因素
1.压力与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或焦虑情绪中的人群,如学生面临重要考试、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等,在睡眠时大脑皮层仍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可能会引发夜间磨牙。研究表明,约有40%的磨牙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因素,压力和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咀嚼肌的功能,导致磨牙发生。
2.神经紧张: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得咀嚼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出现夜间磨牙现象。例如,性格内向、易紧张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夜间磨牙。
(二)咬合因素
1.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牙齿的错位、缺失、过长等咬合关系异常情况,会破坏正常的咬合平衡。人体为了调整这种不平衡,会通过磨牙来尝试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据口腔医学统计,约60%的磨牙患者存在牙齿咬合方面的问题,如牙齿排列不齐、深覆合、牙列缺损等。
2.错颌畸形:错颌畸形患者的上下牙齿接触关系不正常,在睡眠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咬合接触,咀嚼肌会不自主收缩,引起磨牙。例如,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下颌后缩,往往更容易出现夜间磨牙情况。
(三)全身因素
1.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和分泌的毒素会刺激神经,导致咀嚼肌痉挛收缩,从而引发夜间磨牙。不过,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因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夜间磨牙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已较为少见,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仍有一定发生率。
2.维生素与矿物质缺乏:缺乏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时,会影响神经肌肉的稳定性。例如,钙是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的重要元素,血钙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导致咀嚼肌痉挛,出现夜间磨牙。有研究发现,约20%的磨牙患者存在维生素D或钙缺乏的情况。
3.内分泌紊乱: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增加夜间磨牙的发生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夜间磨牙等症状。
(四)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夜间磨牙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夜间磨牙的病史,那么后代发生夜间磨牙的概率可能会增加。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夜间磨牙发病中所占比例约为25%。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引发夜间磨牙,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咀嚼肌异常运动,从而出现夜间磨牙副作用。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3.睡眠姿势:睡眠时头颈部的姿势异常,如趴着睡等,可能会影响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关系,进而诱发夜间磨牙。不良的睡眠姿势会改变牙齿的咬合状态和咀嚼肌的受力情况,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夜间磨牙发生。
三、对健康的影响
(一)牙齿方面
1.牙齿磨损:长期的夜间磨牙会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磨损,牙本质暴露。牙釉质磨损后,牙齿会出现敏感症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变得敏感,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牙齿劈裂、折断等问题。研究显示,约80%的夜间磨牙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磨损情况。
2.牙齿松动:过度的磨牙力量会使牙周组织受到损伤,导致牙槽骨吸收,进而引起牙齿松动。随着磨牙情况的加重,牙齿松动程度可能会逐渐加剧,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
(二)颞下颌关节方面
1.关节疼痛:夜间磨牙会使颞下颌关节长期处于过度运动和受力状态,容易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关节疼痛,疼痛可位于耳前区、关节区等部位,在咀嚼、张口、闭口时疼痛可能会加重。据统计,约70%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与夜间磨牙有关。
2.关节弹响:颞下颌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弹响,这是由于磨牙导致关节结构异常、关节盘移位等原因引起的。弹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和说话功能,给生活带来不便。
(三)全身肌肉方面
1.咀嚼肌疲劳:夜间持续的磨牙运动使咀嚼肌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容易导致咀嚼肌疲劳,出现晨起时面部肌肉酸痛、咀嚼无力等症状。
2.颈部和肩部肌肉紧张:由于夜间磨牙时头颈部姿势可能异常,会牵连颈部和肩部肌肉紧张,长期下来可能引发颈部和肩部的疼痛、僵硬等问题,影响身体的舒适感和活动范围。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是否经常在夜间磨牙、磨牙的频率、持续时间等;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存在压力、焦虑等情况;询问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如牙齿是否有缺失、排列是否整齐等;还会了解患者的全身健康情况,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史、内分泌疾病史等。
(二)口腔检查
1.牙齿检查:观察牙齿的磨损程度,包括牙釉质磨损情况、牙齿表面的缺损等;检查牙齿的咬合关系,是否存在牙齿错位、缺失、过长等咬合异常情况。
2.颞下颌关节检查:触诊颞下颌关节,检查是否有压痛、弹响等情况;观察下颌运动时的轨迹是否正常。
(三)其他检查
对于怀疑有全身因素导致夜间磨牙的患者,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维生素D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肠道寄生虫感染、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等全身疾病因素。
五、治疗与预防措施
(一)治疗方法
1.咬合调整:如果是咬合因素导致的夜间磨牙,可通过口腔修复的方法进行咬合调整,如制作咬合垫等。咬合垫可以缓冲磨牙时的力量,保护牙齿和颞下颌关节,一般需要在夜间佩戴,经过一段时间的咬合调整后,可能会减轻磨牙症状。
2.精神心理治疗:对于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夜间磨牙,可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从而减少夜间磨牙的发生。
3.针对全身因素的治疗:如果是肠道寄生虫感染引起的,需进行驱虫治疗;对于维生素与矿物质缺乏的患者,应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的,需针对具体的内分泌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二)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会合理应对压力,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如进行瑜伽、冥想、听音乐等放松活动。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2.注意口腔健康: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齿清洁;及时治疗牙齿疾病,如牙齿排列不齐可通过正畸治疗纠正,牙齿缺失可及时修复等,以维持正常的咬合关系。
3.调整睡眠姿势:尽量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避免趴着睡等不良姿势,减少对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不良影响。
4.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以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导致夜间磨牙的全身疾病,如内分泌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