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龈炎
牙龈炎是牙龈组织因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及全身因素引发的炎症,有色泽、质地、出血、肿胀、口臭等表现,通过口腔检查和病史询问诊断,治疗需去除局部刺激并辅助药物,预防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洗牙、调整生活方式和控制全身疾病,不同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牙龈炎的定义
牙龈炎是一种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炎症,主要是由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牙菌斑是不断积聚在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若未及时清除,会逐渐矿化形成牙结石,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二、牙龈炎的病因
1.局部因素
牙菌斑:是引发牙龈炎的始动因子,细菌在牙菌斑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等物质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组织出现炎症反应。例如,研究发现,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牙菌斑堆积较多,牙龈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口腔卫生良好的人群。
牙结石:牙菌斑钙化后形成牙结石,其表面粗糙,更容易吸附细菌和毒素,持续刺激牙龈,使牙龈炎症难以消退,且会加重牙龈的肿胀、出血等症状。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缝隙中,若不及时清理,会滋生细菌,引起牙龈乳头的炎症,导致牙龈红肿、疼痛等。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比如,部分患者佩戴了制作粗糙的假牙后,很快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牙龈炎症状。
2.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青春期、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容易发生牙龈炎。青春期时,性激素水平升高,牙龈组织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易诱发牙龈炎,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等表现。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时,会影响牙龈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降低牙龈组织的抵抗力,容易引发牙龈炎。例如,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维生素C的人群,患牙龈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自发性出血,且不易止住,同时伴有牙龈肿胀等炎症表现。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牙龈常出现肿胀、增生,伴有牙龈出血,且不易愈合。
免疫系统疾病: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系统疾病时,机体免疫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发严重的牙龈炎,且病情往往较为顽固。
三、牙龈炎的临床表现
1.牙龈色泽改变:正常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牙龈颜色发生变化。
2.牙龈质地改变: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炎症导致牙龈组织水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少,使得牙龈质地改变,轻轻触碰就容易出血。
3.牙龈出血:这是牙龈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在刷牙、咬硬物或进食时出现牙龈出血。出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在刷牙时可见牙龈有少量血丝,重者可能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也会自发性出血。例如,早晨起床刷牙时发现牙刷上有血迹,或者咬苹果后苹果上有牙龈出血的痕迹等。
4.牙龈肿胀:牙龈组织受到炎症刺激,出现肿胀,可表现为牙龈乳头圆钝、肥大,边缘变厚等。严重时牙龈肿胀可覆盖部分牙面。
5.口臭:由于牙龈炎症导致细菌滋生,细菌分解食物残渣等产生异味,从而引起口臭。
四、牙龈炎的诊断
1.口腔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等情况,查看是否有牙龈红肿、出血、增生等表现。
探诊检查:用牙周探针探测牙龈沟的深度,正常牙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患牙龈炎时牙龈沟深度会增加,且探诊时容易出血。同时,还可了解是否有牙结石、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存在。
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牙龈炎无需影像学检查,但对于一些复杂病例或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能会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牙槽骨等情况是否有异常。
2.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例如是否有内分泌紊乱相关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综合判断牙龈炎的病因。
五、牙龈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这是治疗牙龈炎的基础步骤。洗牙可以有效地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沟内的菌斑和牙结石,减轻牙龈的炎症反应。对于一些牙龈炎症较重且伴有牙龈增生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术,进一步清除牙龈下方的牙结石等刺激物。
药物辅助治疗: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例如,局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牙龈沟,可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对于炎症较重的患者,可能会短期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谨慎,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等问题。
2.预防
保持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得到清洁。同时,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清除牙齿缝隙中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例如,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
定期口腔检查和洗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洗牙,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内的问题,如早期的牙菌斑、牙结石等,预防牙龈炎的发生。
调整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强牙龈的抵抗力。同时,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牙龈炎的发生风险。
控制全身疾病:对于患有内分泌紊乱、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从而降低牙龈炎的发生几率。例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口腔感染包括牙龈炎。
六、不同人群牙龈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特点:儿童口腔卫生意识较差,容易出现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堆积,且儿童牙龈组织较为娇嫩,对局部刺激敏感,患牙龈炎时牙龈红肿等症状可能较为明显。例如,学龄前儿童可能因为刷牙不彻底,导致牙龈炎症发生率较高。
注意事项: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监督儿童每天早晚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和儿童牙膏。同时,控制儿童的甜食摄入,减少龋齿和牙龈炎的发生风险。在儿童换牙期,更要注意口腔清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牙龈问题。
2.妊娠期女性
特点: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牙龈炎的发生率较高,且牙龈炎症可能会比较严重,容易出现牙龈肿胀、出血等情况。
注意事项:妊娠期女性应更加注重口腔卫生,除了常规的刷牙、使用牙线等,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专用的口腔清洁产品。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牙龈问题。在妊娠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应尽量避免进行复杂的口腔治疗,以免引起早产等不良后果。
3.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可能存在口腔修复体不合适、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等情况,且老年人的牙龈组织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患牙龈炎时症状可能不太典型,但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部分老年人佩戴假牙后,由于假牙清洁不当或边缘不合适,容易引发牙龈炎。
注意事项: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口腔修复体是否合适,及时调整不合适的修复体。同时,加强口腔卫生护理,可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口腔清洁工具。对于患有全身疾病的老年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这些疾病会增加牙龈炎的发生风险,且影响牙龈炎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