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和结肠炎的区别是什么
肠炎是肠道黏膜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变可累及整个肠道不同区段;结肠炎特指结肠部位炎症,病变局限结肠,两者在病变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病时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涵盖范围
1.肠炎: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其炎症主要局限于肠道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等,病变部位相对较局限,常见的有小肠炎和结肠炎,但当提及肠炎时,广义上也包含部分结肠的炎症情况,不过更强调炎症累及整个肠道不同部位的一般性表述。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炎症主要集中在肠道黏膜。
2.结肠炎:结肠炎是特指结肠部位的炎症,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等多种类型。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其炎症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逐渐向近端蔓延。
二、病变部位差异
1.肠炎:病变可累及小肠、结肠等整个肠道的不同区段,如小肠炎主要病变在小肠部位,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而一些感染性肠炎可能同时累及小肠和结肠。
2.结肠炎:病变部位严格局限在结肠,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不同类型的结肠炎病变部位有所差异,像溃疡性结肠炎多起始于直肠,可逐渐累及全结肠。
三、病因方面的区别
1.肠炎: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可引起肠炎,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易引发肠道炎症;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儿童,可导致肠炎;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也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非感染因素: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引发肠炎;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药物性肠炎;过敏因素,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过敏,也可能导致肠道出现炎症反应。
2.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免疫系统异常攻击结肠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此外,环境因素如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等也可能参与发病。
缺血性结肠炎:多因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常见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道血管狭窄或阻塞,使结肠某一段缺血缺氧而发生炎症,例如患有动脉硬化症的老年人,肠道血管狭窄,容易出现缺血性结肠炎。
伪膜性结肠炎:主要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艰难梭菌等过度增殖,产生毒素损伤结肠黏膜引发炎症。
四、临床表现差异
1.肠炎:
小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多为脐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为感染性小肠炎,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症状为腹泻,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还伴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缺血性结肠炎:突发左下腹或左下腹部绞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可为血便或果酱样便,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范围和程度有关。
伪膜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便,可有黏液甚至假膜,伴有腹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五、诊断方法区别
1.肠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若为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肠道黏膜损伤情况;粪便病原体检测可明确是否有特定病原体感染,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寄生虫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小肠炎可通过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小肠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对于一些不适合做小肠镜的患者,可考虑小肠钡剂造影等检查,但相对小肠镜准确性稍差。
2.结肠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同样可了解炎症情况;粪便常规及病原体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有肠道感染等情况;血清学检查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可能有一些特异性指标,如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提示炎症活动;自身抗体检测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缺血性结肠炎可见结肠黏膜缺血改变,如黏膜苍白、糜烂、溃疡等;伪膜性结肠炎可见结肠黏膜表面有黄白色伪膜等。
钡剂灌肠检查:对于结肠炎也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观察结肠的形态、蠕动情况等,溃疡性结肠炎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样等表现,但对于病变细节的观察不如结肠镜准确。
六、治疗原则差异
1.肠炎:
感染性肠炎: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肠炎则选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非感染性肠炎:饮食不当引起的肠炎需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给予易消化饮食;药物引起的肠炎需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过敏引起的肠炎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过敏药物等进行治疗。
2.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轻度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等;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进行治疗,病情严重时还可能需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缺血性结肠炎:主要是改善肠道血液供应,如对于因血管狭窄引起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介入等治疗以恢复血流,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伪膜性结肠炎:首先需停用相关抗生素,然后使用甲硝唑、万古霉素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炎和结肠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肠炎多因感染或饮食因素引起,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对于儿童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肠炎和结肠炎的病因可能与动脉硬化、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有关,老年人肠炎可能因感染后恢复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老年人结肠炎如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血管因素关系密切,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在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同时对于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要及时改善肠道血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孕妇出现肠炎或结肠炎时需特别谨慎,用药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感染性肠炎的治疗需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结肠炎的治疗也需在保障孕妇健康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