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胆结石区别
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慢性常由急性迁延或长期刺激等引起,不同人群发病有差异;胆结石因胆汁成分比例失调等形成,女性、肥胖等人群易患。胆囊炎急性表现为右上腹剧痛等,慢性症状不典型;胆结石多无症状,有症状者有胆绞痛等。诊断均靠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上胆囊炎急性先非手术,符合指征手术,慢性无症状调饮食,有症状对症或手术;胆结石无症状定期查,有症状胆囊结石手术,胆管结石依情况选法,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胆囊管梗阻常见原因是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继而引发炎症反应;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的胆囊结石刺激、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胆囊壁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胆囊萎缩等改变。
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慢性胆囊炎,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胆囊功能减退、胆道系统出现退行性改变等因素有关;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比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能影响胆道的生理功能,增加胆囊炎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也易诱发胆囊炎。有胆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如蛔虫等感染胆道,也可能引发胆囊炎。
胆结石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钙等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平衡,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时,就会导致结石形成。例如,胆固醇含量过高,超过胆汁中胆汁酸和磷脂的溶解能力,胆固醇就会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胆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钙沉淀可形成胆红素结石等。
胆结石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中的分布也有特点。女性比男性更易患胆结石,尤其是经产妇,可能与女性激素影响胆汁成分有关;肥胖、高脂饮食、快速减肥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结石的发病风险,因为肥胖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含量往往较高,快速减肥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相对升高,容易形成结石;4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胆结石,随着年龄增长,胆道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胆汁成分和排泄功能发生变化,增加了结石形成的几率;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患胆结石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临床表现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常突然发作,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诱发或加重。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病情严重,体温可更高。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多数患者有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容易被忽视;年轻患者症状相对更典型,疼痛等表现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激素变化时,症状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胆结石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当结石刺激胆囊或引起胆囊管梗阻时,可出现胆绞痛,疼痛多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难以忍受。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胆管结石患者除了有胆绞痛外,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发热等表现,黄疸是因为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不同年龄人群胆结石的临床表现也有特点,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误诊;老年胆结石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比如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腹痛等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胆结石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症状可能会加重或出现新的变化。
三、诊断方法
胆囊炎
影像学检查:B超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内结石等情况,还能观察胆囊周围有无渗出等。对于急性胆囊炎,B超可显示胆囊壁水肿增厚,呈“双边征”等表现。CT检查对于诊断胆囊炎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方面,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周围组织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不如成人明显;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疾病,血常规结果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胆结石
影像学检查:B超是诊断胆结石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的结石,能明确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CT检查对于含钙量低的结石可能显示不清晰,但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或合并其他病变的情况有一定帮助。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于胆管结石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和结石情况。
实验室检查:合并胆管炎时,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升高,提示有胆道梗阻和肝细胞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上也有特点,比如儿童胆结石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能因病情不同而表现各异;老年胆结石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综合分析。
四、治疗原则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一般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治疗。抗感染可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胆囊坏疽、穿孔、合并严重感染等情况,需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治疗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儿童急性胆囊炎相对少见,治疗上需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若病情需要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
慢性胆囊炎:对于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调整饮食即可;对于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可采取利胆等对症治疗,如服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若反复出现胆绞痛等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方式选择上要考虑其个体差异,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手术治疗以彻底解决问题,而老年患者若基础疾病较多,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
胆结石
无症状胆结石:一般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定期复查B超,观察结石情况即可,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脂饮食等。不同年龄人群定期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无症状胆结石复查间隔可相对短一些,观察结石变化情况;老年患者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结石情况,合理安排复查时间。
有症状胆结石: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胆管结石,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可选择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手术取石等方法。不同年龄人群手术治疗的选择和预后不同,儿童胆管结石相对少见,治疗需谨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