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和急性胃肠炎有什么不一样
胃肠炎包括慢性胃肠炎和急性胃肠炎,病因多样,症状有别,诊断方法各异,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因情况而异。慢性胃肠炎病因有慢性感染、自身免疫、长期化学刺激等,症状迁延,诊断靠胃镜等,治疗针对病因改善胃肠功能;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或感染,起病急,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诊断靠病史和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大多预后好,重者预后差
一、定义与范畴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炎症的统称,病因多样,包括感染(细菌、病毒等)、化学物质刺激(药物、烈酒等)、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反应。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炎的一种急性类型,通常是在短时间内由明确的诱因导致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诱因多为饮食不洁(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等)、摄入刺激性食物或药物等,起病急骤,症状相对更为急性发作且突出。
二、病因方面
胃肠炎:
慢性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感染,可引起胃黏膜和胃窦部黏膜的炎症,病程相对较长,可反复发作,在一些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饮酒、饮食不规律)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易出现。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肠炎相对较少见,多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胃肠黏膜有关,常见于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胃肠黏膜可能受到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引发炎症。
长期化学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的人群,药物可反复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这类人群多有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的病史。
急性胃肠炎:
饮食因素:儿童若食用了被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污染的食物,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卫生意识较差,易引发急性胃肠炎;成年人在暴饮暴食不洁食物后,短时间内胃肠受到大量病菌或刺激性物质侵袭,也会迅速出现急性炎症反应,比如夏季高温时,街边不卫生的小吃摊食物容易导致成年人发生急性胃肠炎。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中,诺如病毒是常见的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原体,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影响;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多因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食物引起,起病较急,导致胃肠黏膜急性炎症。
三、症状表现
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症状相对迁延不愈,可能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一般相对较轻,呈隐痛或钝痛,部位不定,可在中上腹或脐周等;消化不良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情况,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本身减退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慢性胃肠炎时上述症状可能更易被基础疾病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特殊类型胃肠炎:自身免疫性胃肠炎可能有贫血等表现,因为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影响造血相关因素或导致胃肠道失血等,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出现胃肠相关症状时需警惕此类情况。
急性胃肠炎:
典型症状:起病急,多有剧烈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等,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腹痛较明显,多为阵发性绞痛,儿童急性胃肠炎时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频繁扭动身体等,且因呕吐、腹泻易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婴幼儿由于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脱水表现相对更迅速且严重。
四、诊断方法
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等表现;病理活检能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如是否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对于有长期消化不良症状、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进行胃镜检查来明确诊断;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血常规、幽门螺杆菌相关抗体等,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的变化,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提示有过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自身免疫性胃肠炎:除了常规胃肠镜及病理检查外,还需检测自身抗体,如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肠炎,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诊断时需重点排查自身免疫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
病史及症状评估: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史、近期患病接触史等,结合典型的急性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基本可初步诊断,对于儿童急性胃肠炎,详细询问喂养情况、接触人群等很重要;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等情况,如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有较多白细胞;病毒检测可通过粪便病毒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有帮助。
五、治疗原则
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肠炎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方案如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等;对于自身免疫性胃肠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老年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改善胃肠功能,使用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但需注意老年人使用时的心血管风险等)、消化酶制剂等缓解消化不良症状,饮食上建议规律、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饮食调整需兼顾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如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等。
特殊类型胃肠炎:自身免疫性胃肠炎的治疗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变化。
急性胃肠炎:
一般治疗:休息很重要,患者需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饮食调整,急性期需短暂禁食,让胃肠得到休息,随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儿童急性胃肠炎时更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对于脱水严重的儿童需及时静脉补液。
对症治疗:呕吐严重时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影响对病情的观察等;腹痛明显时可使用解痉药物,如颠茄片等,但儿童使用需特别谨慎,要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等,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但需合理选用,避免滥用,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六、预后情况
胃肠炎:
慢性胃肠炎:如果能积极去除病因,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症状缓解,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或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长期消化不良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且多合并基础疾病,预后相对更需关注,可能病情易反复且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慢性胃肠炎如果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等情况。
自身免疫性胃肠炎:病情相对复杂,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可得到一定控制,但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且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多个系统,需密切随访观察。
急性胃肠炎:
大多数急性胃肠炎患者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如因饮食不洁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在去除诱因、规范治疗后,一般1-2周内可恢复。但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及时抢救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儿童由于生理特点,发生严重脱水等情况的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