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是什么病
高泌乳素血症是由多种原因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且伴性腺功能减退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病因包括生理性(如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及应激状态)、病理性(如垂体、下丘脑疾病及系统性疾病)、药物性;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泌乳、不孕,男性有性功能减退、乳腺发育、不育;诊断靠实验室(多次测泌乳素等)及影像学(垂体MRI等)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如垂体泌乳素瘤药物、手术等治疗,下丘脑疾病等对应处理)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述
高泌乳素血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通常泌乳素水平超过1.14nmol/L)并伴有性腺功能减退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泌乳素是由垂体前叶泌乳素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其分泌受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泌的多巴胺调控,多种因素可打破这种平衡导致泌乳素异常升高。
二、病因分类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与性别: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泌乳素水平可生理性升高。青春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逐渐发育成熟,泌乳素分泌可能出现一定波动;妊娠期女性,为了促进乳腺发育和为产后哺乳做准备,泌乳素分泌显著增加,可较非孕期升高10倍甚至更多;哺乳期女性,泌乳素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以维持乳汁分泌。
2.应激状态:剧烈运动、创伤、疼痛、紧张等应激情况可刺激泌乳素分泌增加。例如,长时间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会分泌相应激素影响垂体泌乳素的分泌,导致泌乳素短暂升高。
(二)病理性因素
1.垂体疾病:垂体泌乳素瘤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最常见的病理性原因,垂体泌乳素瘤细胞自主性分泌过多泌乳素,占高泌乳素血症病因的40%60%以上。此外,垂体其他肿瘤如促甲状腺激素瘤等也可能因影响下丘脑多巴胺对垂体泌乳素分泌的调控而导致泌乳素升高;垂体柄受压等情况也可阻碍多巴胺向垂体的转运,使泌乳素分泌失去抑制而升高。
2.下丘脑疾病: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炎症等可影响多巴胺等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导致泌乳素分泌增多。例如,颅咽管瘤压迫下丘脑,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内分泌调节通路,使得对垂体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
3.系统性疾病:某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引起高泌乳素血症,如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减退导致肾脏对泌乳素的清除减少,使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对泌乳素的代谢功能下降,也可出现泌乳素升高。
(三)药物性因素
一些药物可引起高泌乳素血症,常见的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甲氧氯普胺等)、雌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等。例如,长期服用氯丙嗪的精神疾病患者,氯丙嗪可阻断多巴胺受体,减弱多巴胺对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可能通过反馈机制影响垂体泌乳素的分泌调节,引起泌乳素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女性患者表现
1.月经紊乱: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青春期女性可能出现初潮延迟、月经稀发等;育龄期女性则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律,严重时可导致不孕。
2.泌乳:非妊娠期和非哺乳期出现乳汁分泌,可单侧或双侧乳房分泌少量乳汁,乳汁性状多为清亮或乳白色。
3.不孕:高泌乳素血症可影响卵巢功能,导致排卵障碍,从而引起不孕。泌乳素升高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使卵泡发育障碍、排卵异常。
(二)男性患者表现
1.性功能减退:可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泌乳素升高可影响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同时干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正常功能,导致男性生殖功能异常。
2.乳腺发育:部分男性患者可出现乳腺发育,表现为乳房增大,类似女性乳房发育。
3.不育:泌乳素升高影响精子的生成和成熟,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活力降低,从而引起不育。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泌乳素测定:是诊断高泌乳素血症的关键检查。一般需要多次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因为泌乳素分泌具有波动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需要在清晨空腹状态下,于不同日多次采血测定。一般来说,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非妊娠女性正常范围通常为2.829.2nmol/L,男性正常范围通常为2.517.4nmol/L)即可考虑高泌乳素血症。
2.其他激素测定:同时测定促性腺激素(如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睾酮等激素水平,以评估性腺功能减退的情况。例如,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可降低,雌激素和睾酮水平也可低于正常范围。
(二)影像学检查
1.垂体MRI:对于怀疑垂体疾病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垂体MRI是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垂体MRI可以发现垂体泌乳素瘤等垂体病变,垂体泌乳素瘤在MRI上多表现为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或大腺瘤(直径≥10mm),表现为垂体组织内异常信号影。
2.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下丘脑病变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可能需要进行头颅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但垂体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垂体泌乳素瘤治疗:如果是垂体泌乳素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对于垂体微腺瘤且无明显压迫症状的患者,可首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等),药物可以抑制泌乳素瘤细胞的生长,降低泌乳素水平,恢复性腺功能。对于垂体大腺瘤或药物治疗无效、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
2.下丘脑疾病治疗:针对下丘脑病变如颅咽管瘤等,需要根据病变的性质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肿瘤、放疗等,以去除病因,改善高泌乳素血症的状况。
3.系统性疾病治疗:对于由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等系统性疾病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泌乳素水平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4.药物性因素处理:如果是药物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应尽量停用或更换可能导致泌乳素升高的药物。如果不能停用相关药物,需要密切监测泌乳素水平,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二)对症治疗
对于有月经紊乱、不孕等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例如,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泌乳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可采用促排卵等治疗方法帮助受孕;对于有泌乳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抑制泌乳的药物等缓解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出现高泌乳素血症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如果是生理性的妊娠期泌乳素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泌乳素水平及胎儿的发育情况。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妊娠期高泌乳素血症,需要在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处理,因为药物治疗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所以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权衡利弊。
(二)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出现高泌乳素血症时,首先要考虑生理性泌乳的影响,但如果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需要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原因。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哺乳期高泌乳素血症,在处理时需要考虑对哺乳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药物选择需要谨慎,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并进行积极治疗。
(三)儿童患者
儿童期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儿童高泌乳素血症可能由先天性垂体疾病等原因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诊断,因为泌乳素升高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性腺功能,治疗上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