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焦虑症是什么
心悸焦虑症是一种以心悸伴焦虑情绪的心理-生理病症,表现有心律及心率变化、情绪与躯体伴随症状,发病涉及神经生物学及心理社会因素,诊断需临床评估与心理测评,治疗分非药物(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心悸焦虑症的定义
心悸焦虑症是一种以心悸症状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焦虑情绪的心理-生理相关的病症。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而焦虑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过度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两者常相互关联,心悸可能成为焦虑发作时的躯体症状之一,也可能是长期焦虑状态下引发的躯体反应。
二、心悸焦虑症的表现
心悸方面
心率变化:可表现为心率加快,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100次/分钟,这是由于焦虑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作用于心脏的β受体,使心率增快。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到,焦虑状态下的患者心率普遍高于正常无焦虑状态的人群。
心律不齐: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如早搏等,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的表现,这是因为焦虑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影响了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焦虑方面
情绪表现:患者常常处于持续的紧张不安状态,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容易出现恐惧情绪,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没有明确的触发因素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比如一些年轻女性,在面临工作压力等情况时,更容易陷入过度焦虑的情绪中。
躯体伴随症状:除了心悸外,还可能伴有手抖、出汗、呼吸急促、胸闷、头晕等躯体症状,这些躯体症状又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例如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时,会担心自己呼吸困难、发生危险,从而导致焦虑情绪加剧。
三、心悸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生物学机制
神经递质失衡: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心脏功能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在心悸焦虑症患者中,可能存在血清素水平降低,血清素缺乏会影响情绪的调节,同时也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多巴胺功能异常也与焦虑情绪和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有关;γ-氨基丁酸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含量或功能异常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引发焦虑以及心脏的应激反应。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激活:焦虑状态下,HPA轴被激活,会分泌过多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长期的皮质醇升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也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进而引发心悸等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心悸焦虑症患者的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皮质醇水平的波动与心悸和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长期的生活压力事件,如重大的经济负担、家庭关系紧张、工作中的长期高压等,容易诱发心悸焦虑症。例如一些经历失业、亲人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的人群,患心悸焦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经历过重大生活负性事件的人群中,心悸焦虑症的患病率比无重大生活事件人群高约3倍。
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也与心悸焦虑症的发生相关,如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对压力事件更敏感,从而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进而引发心悸等躯体症状。研究表明,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患心悸焦虑症的概率是神经质得分低的个体的2-3倍。
四、心悸焦虑症的诊断
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心悸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发因素、缓解方式,以及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包括焦虑情绪出现的场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例如要了解患者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下容易出现心悸和焦虑,还是在任何放松状态下都可能出现。
躯体检查: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引起的心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来排除,冠心病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来排除。
心理测评
焦虑量表评估:常用的焦虑量表有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等。通过这些量表可以量化患者的焦虑程度,例如HAMA量表包含14个项目,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总分可反映焦虑的严重程度,一般总分超过21分可能提示有明显的焦虑症状。
心悸相关评估: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来评估心悸的发作情况,了解心悸是偶发还是频发,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五、心悸焦虑症的治疗
非药物干预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焦虑相关的错误认知,如过度灾难化的思维,同时教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等行为干预来应对焦虑情绪。多项研究表明,CBT对于心悸焦虑症有较好的疗效,经过8-12周的CBT治疗,约60%-70%的患者心悸和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深呼吸训练可以通过调整呼吸频率,使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得到调节,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缓解心悸和焦虑情绪。例如每天进行2-3次深呼吸训练,每次10-15分钟,坚持数周后可观察到症状的改善。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和情绪状态。建议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内啡肽具有抗焦虑和改善情绪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心悸症状。
作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焦虑情绪和心悸症状,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有成瘾性,需谨慎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通过调节血清素神经递质来发挥抗焦虑作用,同时也可能对心悸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六、特殊人群的心悸焦虑症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出现心悸焦虑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如通过游戏治疗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鼓励适当的体育活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身体负担。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可能导致儿童青少年焦虑的家庭因素。
老年人
老年人患心悸焦虑症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的特点。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非药物干预方面,心理治疗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更加耐心和温和,生活方式调整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如散步等轻度运动,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心悸焦虑症状的波动。在治疗时要考虑生理期对情绪和躯体症状的影响,药物使用要权衡利弊。心理治疗可结合女性的心理特点,如关注其情感需求等。生活方式调整要注意在生理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休息。
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同时患有心悸焦虑症的人群,在治疗心悸焦虑症时要格外谨慎。药物选择要避免对心血管系统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非药物干预要在不加重心血管负担的前提下进行。例如运动锻炼要选择适合心血管状况的方式和强度,心理治疗要考虑到基础病史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血管指标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