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怎么回事
抑郁症是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核心特征,涉及多方面因素。其临床表现包括情绪、认知、行为方面的症状,发病因素有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因素,诊断需评估症状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有心理和物理治疗,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维护良好心理状态。
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情绪方面
患者常常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这种低落情绪可以从轻度的心情不佳到重度的悲观绝望不等。儿童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无故的哭闹、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成年人则多以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严重时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女性相对男性在抑郁症的情绪表现上可能更易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情绪波动等情况。
患者的情绪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通常早上情绪最为低落,下午或晚上有所缓解,但重度抑郁症患者这种节律改变可能不明显。
2.认知方面
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例如在工作或学习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对以前熟悉的知识和事物的记忆能力下降。儿童抑郁症患者可能在学习时表现出注意力分散,难以跟上课堂节奏;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进一步衰退的风险增加,如对新事物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下降等。
患者往往存在自我评价降低,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充满了失败感,有强烈的自责、自罪观念。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过度自责,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等;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过去的一些事情反复自责,如觉得自己没有为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等。
3.行为方面
活动减少,表现为行动迟缓、语速减慢、不愿参与社交活动等。儿童抑郁症患者可能会从活泼好动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小伙伴玩耍;老年人可能会减少外出活动,整天待在室内。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之一。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一旦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都需要高度重视,特别是有家族自杀史、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等情况的患者风险更高。例如青少年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且有家族抑郁史,同时伴有学业压力大等情况,自杀风险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如果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同时合并抑郁症,自杀风险也较高。
三、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要高。例如,同卵双生子中如果一方患有抑郁症,另一方患抑郁症的概率约为50%-70%,而异卵双生子的患病率则相对较低。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等方面来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易感性。
2.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的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外,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有关。例如,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奖赏系统,导致患者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是神经生物学因素的一部分。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等脑区可能存在体积缩小、神经元功能异常等情况。海马体与记忆、情绪调节等功能密切相关,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情绪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3.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是常见的诱因,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例如,经历亲人突然离世的个体,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患抑郁症的概率会明显升高。青少年如果遭遇校园欺凌等重大生活事件,也容易引发抑郁症;老年人如果面临丧偶、经济状况急剧变化等情况,同样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长期的慢性压力也是重要因素,如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长期处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中。长期的慢性压力会持续影响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工作环境竞争激烈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长期生活在夫妻关系不和睦家庭中的个体,抑郁症的患病率也会高于正常家庭环境中的个体。
四、抑郁症的诊断
1.临床症状评估
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评估。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持续时间、是否伴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等。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医生会向家长了解孩子近期的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对于老年人,医生会综合其自述和家属的描述来进行评估。
目前有一些标准化的诊断量表可以辅助诊断,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患者健康问卷-9条目版(PHQ-9)等。这些量表通过对患者的情绪、睡眠、食欲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分,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例如,PHQ-9量表包含9个问题,分别涉及抑郁症状的不同方面,如心境、兴趣、睡眠、食欲等,医生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从而辅助诊断抑郁症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2.排除其他疾病
需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引起的类似抑郁症状的情况。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躯体疾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乏力等类似抑郁症的表现,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样症状。此外,还需要排除物质滥用等因素引起的情绪问题,如长期大量饮酒后出现的情绪低落等情况,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物质使用史等可以进行排除。
五、抑郁症的治疗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抑郁症状。例如,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帮助其建立积极的认知方式。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对学业失败等事件的消极认知,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对于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对衰老、疾病等问题的认知,改善情绪状态。
人际治疗也是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聚焦于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来缓解抑郁症状。例如,帮助患者处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有家庭关系不和谐问题的抑郁症患者,人际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家庭关系,进而缓解抑郁症状;对于社交退缩的抑郁症患者,人际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社交互动,增加社交支持。
2.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来改善抑郁症状。研究表明,rTMS对于轻至中度抑郁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例如,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可以尝试rTMS治疗。它具有相对较少的副作用,适合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电休克治疗(ECT)在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有时会被使用,尤其是对于有严重自杀观念、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电休克治疗通过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癫痫发作,从而改善抑郁症状。但电休克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例如,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时,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电休克治疗。
六、抑郁症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神经内分泌平衡和情绪稳定非常重要。成年人一般需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例如,保持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等。
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每周可以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儿童可以选择跳绳、跑步等户外活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等的食物,如全麦食品、鱼类、坚果等。维生素B族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和情绪。例如,每周可以吃2-3次鱼类,以补充Omega-3脂肪酸。
2.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会应对压力,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当面临压力时,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例如,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练习,有助于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乐观地看待问题。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等方式来培养积极心态。例如,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满意或开心的事情,长期坚持有助于培养积极心态,降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互动。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从家人和朋友处获得情感支持和帮助。例如,定期与家人聚会、和朋友保持频繁的沟通交流等,良好的社交支持可以有效缓冲压力,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