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焦虑症怎么回事
经前焦虑症是严重经前综合征形式,经前1-2周出现,有情绪(情绪波动大、焦虑不安)、身体(躯体疼痛、疲劳乏力)、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行为改变)等症状。发病与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波动)、神经递质(血清素失衡、GABA异常)、遗传、生活方式(压力大、不健康饮食)等因素相关。诊断靠症状量表评估并排除其他疾病,需与经前综合征、抑郁症鉴别。治疗有非药物(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抗抑郁药、激素类药)干预。育龄女性、有家族病史女性、儿童青少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情绪方面症状
情绪波动大: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比如前一刻还情绪亢奋,下一刻就陷入极度沮丧,严重者可能有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这种情绪变化与正常经前的轻微情绪波动不同,更为剧烈且影响日常生活。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与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波动有关,经前血清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情绪调控失衡。
焦虑不安:会有强烈的焦虑感,表现为过度担心未来事件、坐立不安等。有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症患者大脑中与焦虑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异常,例如杏仁核的过度活跃,而杏仁核在情绪尤其是焦虑情绪的处理中起重要作用。
身体方面症状
躯体疼痛:常见的有头痛,疼痛程度可从轻度到重度不等;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乳房可能会肿胀、触痛明显,这与激素变化导致的乳腺组织水肿等有关。激素变化会影响体内水盐代谢,导致乳房组织水分潴留,从而引起胀痛。
疲劳乏力:患者会感觉极度疲劳,即使经过充足休息也难以缓解,这可能与经前身体的代谢变化以及激素波动影响能量代谢有关。
行为方面症状
注意力不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日常的任务完成效率。这是因为情绪和激素变化干扰了大脑的认知功能,影响了大脑中与注意力相关的神经通路的正常运作。
社交行为改变:可能变得孤僻,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与平时的社交状态有明显差异,这与情绪低落、焦虑等情绪问题导致的社交意愿降低有关。
发病相关因素
激素因素
雌激素和孕激素波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经前焦虑症患者对这种激素波动更为敏感。雌激素水平下降和孕激素相对不足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例如影响血清素的合成、转运和再摄取,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有研究通过对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女性的血清素水平检测发现,经前焦虑症患者血清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女性在经前的水平。
其他激素影响:催乳素等激素的变化也可能参与经前焦虑症的发病。经前催乳素水平的波动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导致情绪和身体症状的出现。
神经递质因素
血清素失衡: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情绪、睡眠、食欲等有调节作用。经前焦虑症患者大脑中血清素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血清素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的血清素水平降低,进而影响情绪调控,引发焦虑、抑郁等症状。多项脑成像研究显示,经前焦虑症患者大脑前额叶等与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血清素转运体表达异常。
γ-氨基丁酸(GABA)异常: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经前焦虑症患者脑内GABA水平或功能异常,使得大脑的兴奋-抑制平衡被打破,可能导致焦虑等症状的发生。有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症患者脑脊液中GABA水平低于健康女性。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经前焦虑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经前焦虑症,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激素调节通路等相关基因的表达,使个体更容易在经前出现情绪和身体的异常变化。例如,某些与血清素转运体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经前焦虑症患者中更为常见。
生活方式因素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女性,经前焦虑症的发病风险更高。压力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激素失衡,同时也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进一步加重经前的情绪和身体症状。例如,长期工作压力大的女性,经前焦虑症状往往更为明显。
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可能与经前焦虑症相关。例如,过多摄入咖啡因、高糖食物等,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水平。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干扰睡眠和情绪调节;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症状评估:医生通常会依据特定的症状量表来评估,例如经前焦虑症症状量表(PMDD-LS)。该量表会详细评估经前1-2周出现的情绪、身体和行为等多方面症状,一般需要连续两个月经周期的评估来确诊。例如,情绪方面需要满足至少5项相关症状,且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等。
排除其他疾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例如,抑郁症也会有情绪低落等症状,但抑郁症的症状不仅仅局限于经前,而是贯穿整个病程;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情绪改变和身体不适,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排除。
鉴别诊断
经前综合征(PMS):经前综合征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经前的轻微情绪波动、乳房胀痛等,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经前焦虑症症状更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一般通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来区分。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障碍,除了情绪低落外,还可能有持续的兴趣减退、自杀观念等,症状持续时间长,不仅仅局限于经前。而经前焦虑症的症状有明显的周期性,仅在经前出现,月经来潮后缓解或消失。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时间范围可以进行鉴别。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教导患者认识经前焦虑相关的负面想法,并通过训练来用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替代。研究表明,经前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有效减轻经前焦虑症患者的症状,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训练可以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减轻焦虑情绪。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不同肌肉群,帮助患者感知身体的紧张和放松状态,缓解身体的紧张感,经前定期进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经前焦虑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适当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内啡肽具有类似天然止痛药和情绪调节剂的作用,能够改善情绪,减轻经前焦虑。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6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镁可以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维生素B6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例如,多吃绿叶蔬菜、坚果、香蕉等富含镁和维生素B6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神经递质平衡,缓解经前焦虑症状。
药物干预
抗抑郁药物:某些抗抑郁药物可用于经前焦虑症的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等。SSRI通过抑制血清素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血清素水平,从而改善情绪症状。但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
激素类药物:对于部分患者,可考虑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激素水平,如口服避孕药等。口服避孕药通过调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来缓解经前焦虑症状,但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增加血栓风险等,使用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风险受益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是经前焦虑症的高发人群,需要关注月经周期的变化,注意自身情绪和身体症状的变化。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如果出现经前焦虑症状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在考虑药物治疗时,要充分了解药物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有家族病史的女性
有家族经前焦虑症病史的女性,应更加密切关注自身经前身体和情绪变化。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关注激素水平和心理状态的监测。一旦出现经前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女性患病风险较高,早期干预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症状,减少对生活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女性(需特别注意)
虽然经前焦虑症在青春期女性中相对少见,但随着青春期发育,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家长和老师要关注青春期女性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当出现经前情绪波动较大、影响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时,要及时引导就医。在处理儿童青少年女性经前焦虑相关问题时,要更加注重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的温和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该年龄段的药物干预,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心理支持、适当运动和健康饮食等,以保障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