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

来源:民福康

人格分裂与精神分裂症在定义概念、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人格分裂是少见精神障碍,有身份状态转换等表现,与童年创伤等相关,以心理治疗为主;精神分裂症是重性精神病,有感知觉等多方面障碍,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以药物等为主,预后有个体差异。

一、定义与概念

1.人格分裂(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少见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自我身份识别、自我整合感、自我统一感)出现解体,表现为存在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不同状态以某种方式控制患者的行为,这些身份状态各自具有相对持久的对环境和自我的感知、联系及思考方式。其发生可能与严重的童年创伤经历密切相关,例如长期遭受身体、性虐待或情感忽视等,儿童在面对难以承受的创伤时,通过分离的方式来应对,逐渐发展出不同的身份状态以应对不同的创伤情境。

2.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生化因素(如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失衡)以及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例如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若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大脑中的海马、前额叶等区域结构和功能异常可能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等功能。

二、临床表现差异

1.人格分裂:

身份状态转换: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身份或人格状态转换,不同的身份状态在不同时间主导患者的行为、记忆、认知等。例如,某患者可能在一种身份状态下是内向、胆小的教师形象,而在另一种身份状态下则变成外向、大胆的艺术家形象,且转换时患者自身通常无法回忆起另一种身份状态下发生的事情。

记忆障碍:与身份状态相关的记忆缺失较为突出,患者往往对自己在不同身份状态下的经历记忆模糊,只对自己当前主要的身份状态下的部分经历有较清晰记忆,而对于其他身份状态下的事件存在遗忘现象,这种遗忘不是由普通的健忘症等原因引起,而是与身份状态的分离密切相关。

情感与行为的不一致性:不同身份状态下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差异显著。比如一种身份状态下对他人表现出友好、温和的行为,而另一种身份状态下可能对同样的人表现出敌对、暴躁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不符合患者在常规状态下的性格特点。

2.精神分裂症:

感知觉障碍:常见的有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内容多样,如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等。也可有幻视、幻嗅、幻味等其他感知觉障碍。例如患者可能声称看到不存在的鬼怪形象,或者闻到不存在的难闻气味。

思维障碍: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其重要特征,表现为思维散漫、破裂,患者的言语内容前后缺乏联系,让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例如患者在讲述事情时,语句之间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东拉西扯。还可能出现妄想,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等。被害妄想患者会坚信自己被他人迫害、监视、跟踪等;关系妄想患者会将周围环境中一些与自己无关的现象认为与自己有特殊关系。

情感障碍:情感平淡或淡漠较为常见,患者对一些应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面部表情呆板,对亲人的关心、朋友的问候等无动于衷。也可出现情感不协调,例如患者在谈论令人悲痛的事情时却表现出愉快的表情,或者在描述自己遭受挫折的经历时却面带笑容。

行为障碍:可表现为行为退缩、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者出现怪异行为,如无目的的冲动行为、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例如患者可能长时间独自坐在角落,或者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奇特动作,如不停地旋转身体等。

三、发病机制区别

1.人格分裂:

童年创伤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经历严重的创伤事件是人格分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处于被虐待、忽视等不良环境中的儿童,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心理机制应对创伤,逐渐发展出分离的人格状态来隔离痛苦的记忆和情感体验。例如一项对人格分裂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患者在童年时期有明确的创伤经历,如持续多年的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神经心理因素:在神经心理方面,人格分裂患者可能存在大脑颞叶等区域的功能异常。颞叶与记忆、情感等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人格分裂患者的颞叶结构和功能可能与正常人不同,影响了他们对自身身份和记忆的整合能力,导致不同人格状态的分离。

2.精神分裂症:

遗传因素:遗传度较高,家族聚集性明显。如果一级亲属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数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发育、神经递质的功能等方面。例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位点涉及神经发育、突触功能等多个通路。

神经生化因素: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功能亢进与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相关,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足可能与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意志减退等)和认知障碍有关。例如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多巴胺假说。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结构的异常,如脑室扩大、海马和前额叶体积减小等。在功能方面,患者的大脑神经活动模式异常,例如前额叶-边缘系统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影响了患者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等功能。

四、诊断标准差异

1.人格分裂(分离性身份障碍):

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标准:

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身份或人格状态,它们交替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患者无法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其程度无法用普通的健忘来解释。

这些症状引起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如物质中毒或戒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

2.精神分裂症:

DSM-5标准:

在连续至少1个月的时间内(如经有效治疗,时间可缩短),存在以下至少两项核心症状(若阳性症状仅为妄想信念,且很固定,或幻觉为单调的声音反复评论患者的行为或交谈,则只需一项):

妄想。

幻觉。

言语紊乱(例如,频繁的离题或不连贯)。

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

阴性症状(如情感平淡、意志减退或缺乏)。

社会或职业功能明显低于病前水平。

这种障碍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且包括至少1个月的符合上述标准的症状(即active期症状),可伴有前驱期或残留期症状。

这种障碍不能用物质滥用或其他躯体疾病来更好地解释。

五、治疗方法区别

1.人格分裂:

心理治疗为主:

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信任的治疗环境,帮助患者建立基本的心理安全感,让患者能够逐渐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经历。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因身份分离带来的焦虑等情绪。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身份分离相关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帮助患者认识到不同身份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整合这些身份状态,减少身份转换带来的混乱和痛苦。通过认知重构等技术,改变患者对自身身份和经历的不合理认知。

催眠疗法:在催眠状态下,引导患者探索不同身份状态的根源和相互关系,帮助患者整合不同的身份。催眠可以帮助患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发现被分离的记忆和情感,从而促进身份的整合。但催眠疗法需要由专业的、具备相应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操作,且要确保患者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药物治疗为辅:主要用于缓解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例如,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焦虑药物,但药物治疗不是人格分裂的主要治疗手段,且药物使用需谨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药物。

2.精神分裂症: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选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受体发挥作用,主要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可能会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阻断多巴胺受体的同时,对5-羟色胺受体等也有作用,相对不良反应较少,在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也有一定优势。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物理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是通过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和抽搐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但电休克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并且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反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神经电活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rTMS可以调节大脑相关脑区的功能,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尤其在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目前还处于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探索阶段。

康复治疗:包括社会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训练等。社会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功能;职业康复训练则根据患者的情况,帮助患者学习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其回归社会、从事工作创造条件。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病前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需要贯穿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全过程。

六、预后情况不同

1.人格分裂:

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患者能够早期接受系统、规范的心理治疗,并且童年创伤得到较好的处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身份状态能够逐渐整合,社会功能也能逐步恢复。但如果患者童年创伤严重,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病情可能会迁延不愈,长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在社交、职业等方面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例如一些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人格分裂患者,可能一直存在明显的身份分离症状,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生活。

2.精神分裂症:

预后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症状完全缓解,社会功能恢复良好,能够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管理。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病年龄、起病形式、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及时治疗、治疗方案是否合理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例如起病年龄较早、症状严重、治疗不及时或不依从治疗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总体来说,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相对人格分裂来说,部分患者有较好的恢复可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关注和治疗来维持病情稳定和社会功能。

了解疾病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通常是指以个人感知觉、情感和行为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是什么疾病?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甲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儿童。青春行精神分裂症预后较差,现阶段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儿童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表现出逆反心理,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疏导,会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此外,孩子在情感上遭受强烈刺激,比如父母离异,或者学习严重下
抑郁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病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病因不同 抑郁障碍可能与遗传、生物化学、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环境等因素有关。 2.症状不同 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自责自罪、自杀观念或行为等
轻度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轻度精神分裂症有可能治好。 轻度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相对较轻,患者的妄想、幻听等症状可能较为局限,且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也较小,这使得治疗难度相对较低,患者更有可能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同时,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遵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
精神分裂症手术治疗好吗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手术治疗通常好。 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通过阻断或调整脑部异常的神经环路,以及调整某些神经递质的功能,如阻断多巴胺受体,以调低多巴胺所致的兴奋、亢进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直接干预病因的方式,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包括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精神分
精神分裂症头痛怎么办
王锦霞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头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1.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头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培酮、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物,缓解头痛的症状。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而缓解头痛症状。 3.物理治疗 物理治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预后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等。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旨在缓解症状、改善认知和社会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地西泮等。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应对技巧、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淡漠表现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情感表达减少、社交退缩、对自身情况的认识不足等。 1.情感表达减少 患者可能无法表达出正常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面部表情呆板,对周围的事情缺乏兴趣和热情。 2.社交退缩 患者可能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对社交活动缺乏兴趣,甚至回避与他人接触。 3.对自身情况的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能治好吗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治愈。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来处理。 1.药物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比如利培酮、氯丙嗪、奋乃静等,以缓解症状,改善认知功能。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
轻微精神分裂症是什么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轻微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情感平淡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和生活中的挑战。此外,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需要注意
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怎么办
徐红平 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等来处理。 1.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法,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缓解症状。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氯丙嗪等。 2.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和应对方式,提高社会功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郭田生 主任医师
湖南省脑科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不明、非常严重的一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又是精神疾病里面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性格分裂,思维独特,意志、行为活动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如敏感多疑,怀疑别人伤害自己,无中生有等。精神分裂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大概是1%左右,全世界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0.5%~1.6%之间。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
蒋少艾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三甲
虽然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都属于精神疾病范畴,但两者却有本质不同,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障碍为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抑郁症是以持续而严重情绪低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致病,也有人把抑郁症称作为现代人易患心理感冒,此外,两者在诊断、治疗、预后等多
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
陆小兵 主任医师
广州市惠爱医院 三甲
由于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难度很大,很多时候患者治疗以后自制力仍然没有恢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不愿意继续服用药物治疗,而首发精神分裂症都要治疗两到三年,第二次要四到五年,第三次要长期服药。如果患者不能服药,一停药就很容易复发,所以要达到良好的自制力恢复,是治疗原则目标。患者精神分裂症复发还和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药源性副反应有关,药源副
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区别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人格分裂,也称分裂性的人格障碍,通常会表现在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异常。精神分裂通常是表现在精神活动与环境特别不协调的特征表现,例如在悲伤的环境当中,患者却哈哈大笑或者是会出现幻觉、幻听、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患者会表现在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表现。幻觉症状中又包括比较常见的幻听,分为评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等。另外,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会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
精神分裂症的定义
范雅坤 副主任医师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三甲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重症精神障碍之一,通常一些病人会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比如周围环境比较悲哀或者是比较难过,患者通常会表现在哈哈大笑或者是一些兴奋不已等症状。同时,精神分裂症也会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社会功能受损。另外,大多数精神分裂症会有典型临床特征,比如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等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