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抑郁症是常见心境障碍,以显著持久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有生物学和心理社会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和伴随症状,诊断有国际国内标准及相应评估工具,治疗有心理、药物、物理等方法,还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维护良好心理状态来预防,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需个性化应对。
发病原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人群。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抑郁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
神经生化因素: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衡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关键因素。比如,5-HT系统功能低下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睡眠、食欲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抑郁症。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降低。
神经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常出现HPA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长期的高皮质醇水平会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损害,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进而诱发或加重抑郁症。例如,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昼夜节律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皮质醇在清晨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而抑郁症患者这种昼夜节律可能消失。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例如,经历严重交通事故的人在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约71%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有过严重的生活事件经历。
人格因素:某些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例如,神经质人格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他们对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往往反应更强烈,且恢复较慢,因此患抑郁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具有悲观、内向、敏感、固执等人格特点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更易陷入抑郁状态。
社会支持: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也是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之一。如果个体在生活中缺乏家人、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慰藉,就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独居且社交圈子狭窄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心境低落:患者持久地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整天忧心忡忡、郁郁寡欢,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缺乏兴趣或乐趣。例如,原本喜欢读书、旅游的人,在患病后对这些活动完全提不起劲。儿童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
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减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患者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思考问题困难,对答缓慢。
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活动减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活变得懒散,严重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困难。例如,不想起床、不想洗澡、不想吃饭等,常独处一隅,回避社交。
伴随症状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执行功能、言语学习和记忆等认知领域存在缺陷。例如,在记忆测试中,抑郁症患者对词语、事件的回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躯体症状: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躯体不适症状,如睡眠障碍(失眠、多梦、早醒等)、食欲减退或增加、体重改变(消瘦或体重增加)、疲劳、头痛、背痛、四肢酸痛等。其中,睡眠障碍最为常见,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睡眠问题。此外,消化系统症状也较为常见,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自杀观念和行为:这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会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生不如死,甚至会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据统计,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有这类想法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干预。
抑郁症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国际标准: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在持续至少2周的时间内出现以下核心症状中的至少2项,且这些症状代表与病前功能相比的变化,同时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致。核心症状包括心境低落、兴趣或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此外,还需要存在至少2项附加症状,如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
国内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为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症状持续至少2周。
评估工具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这是一种常用的自评量表,由9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分为0-3分,总分0-27分。通过计算总分可以初步评估抑郁的严重程度,例如总分0-4分为无抑郁,5-9分为轻度抑郁,10-14分为中度抑郁,15-19分为中重度抑郁,20-27分为重度抑郁。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该量表包括焦虑和抑郁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7个项目,评分范围0-21分。其中抑郁分量表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分在0-7分为无抑郁,8-10分为可疑抑郁,11-21分为抑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这是一种他评量表,由专业医生进行评定,包含17项、21项和24项等版本。该量表通过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体验、躯体症状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越高提示抑郁症状越严重。
抑郁症的治疗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患者可能存在过度概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偏概全地看待问题,CBT会引导患者认识到这种思维的不合理性,并学习用更客观、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替代。研究表明,CBT对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且复发率较低。
人际治疗(IPT):主要聚焦于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患者改善与他人的互动模式。通过分析患者在家庭、工作、社交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从而缓解抑郁症状。例如,帮助患者改善与配偶的沟通方式,解决因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进而提升患者的情绪状态。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挖掘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情感问题来治疗抑郁症。治疗师帮助患者回忆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历,探寻这些经历对当前抑郁情绪的影响,引导患者领悟自己的情感冲突,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不过,这种疗法相对耗时较长。
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它们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常见的有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头痛、失眠、性功能障碍等,但一般程度较轻,患者通常能够耐受。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该类药物同时抑制5-HT和NE的再摄取,增强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功能来发挥抗抑郁作用。其疗效与SSRI相当,对于一些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效果更好。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血压升高、嗜睡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如米氮平,通过阻断中枢突触前α2肾上腺素受体,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释放,同时具有抗组胺和抗肾上腺素能作用。米氮平对于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副作用主要有嗜睡、体重增加、口干等。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不同频率的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大脑的功能。高频rTMS(如10Hz)可以兴奋大脑皮层,低频rTMS(如1Hz)可以抑制大脑皮层活动。对于抑郁症患者,rTMS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尤其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多项研究表明,rTMS对抑郁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好,副作用相对较轻,主要包括刺激部位的局部不适、头痛等。
电休克治疗(ECT):对于严重的、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或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电休克治疗。该治疗方法是通过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癫痫发作,从而改善抑郁症状。虽然电休克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如记忆障碍等,不过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这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抑郁症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生理平衡和神经递质的稳定,对于预防抑郁症非常重要。例如,养成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的规律作息习惯。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具有改善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研究发现,坚持运动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比缺乏运动的人低约30%。
合理饮食:保证饮食的均衡,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豆类等),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例如,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牛奶等有助于合成5-HT,对情绪调节有益。
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会应对压力: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事件,要学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可以通过倾诉、写日记、冥想等方式释放压力。例如,当面临工作压力时,可以找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或者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放松身心。
培养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励志书籍、参加正能量的社交活动等方式培养积极心态。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有助于提升一天的情绪状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当遇到困难时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和慰藉,从而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定期与家人聚餐、和朋友一起参加户外活动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抑郁症的发生、表现和应对上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容易合并躯体疾病,且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关注其躯体症状和精神状态;女性由于生理周期、激素变化等因素,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增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定期进行心理评估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时需要更加谨慎和个性化,充分考虑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关怀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