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婴儿期表现是什么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婴儿期有肢体外观、关节活动及步态运动发育等方面表现,肢体外观可见皮纹及会阴差异、下肢不等长;关节活动有髋关节外展受限、出现弹响或脱位体征;步态及运动发育表现为学步延迟且步态异常。
1.肢体外观表现
皮纹及会阴差异:患侧大腿内侧皮肤褶皱增多、加深,双侧下肢皮纹不对称;会阴部增宽,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后,骨盆结构改变导致会阴部相应变化。女婴还可能出现双侧大阴唇不对称,患侧大阴唇上移的情况。
下肢不等长:患侧下肢较健侧短缩,这是由于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位置异常,影响了下肢的正常生长发育长度。通过测量双侧腹股沟中点至内踝尖的距离可发现差异,患侧明显短于健侧。
2.关节活动表现
髋关节外展受限:患侧髋关节外展幅度减小,正常婴儿髋关节可外展至70°-80°左右,而患侧往往不能达到这个角度,甚至外展时会引发疼痛,使婴儿哭闹。这是因为髋关节脱位后,关节结构异常,限制了外展活动。
弹响或脱位体征:部分患儿可在髋关节屈伸活动时听到弹响,这是股骨头在异常结构中滑动产生的。还有Ortolani征和Barlow征异常,Ortolani征阳性表现为当髋关节外展时可感到股骨头滑入髋臼的弹响,Barlow征阳性则是在髋关节内收时可感到股骨头从髋臼内脱出的弹响。这两个体征对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在女婴及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中更应密切检查。
3.步态及运动发育表现
学步延迟:正常婴儿在10-14个月左右开始独立行走,而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婴儿往往学步时间延迟,可能到18个月甚至更晚才开始尝试行走,且行走时步态异常,表现为跛行,单侧脱位时为短肢跛行,双侧脱位时为鸭步,即行走时臀部左右摇摆。这是因为髋关节结构异常影响了下肢的正常负重和运动功能,导致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婴儿。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不会行走,可能通过观察其下肢运动时的差异来初步判断,如换尿布时活动患侧髋关节感觉阻力较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