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丹毒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畏寒、发热、局部红疹、疼痛等,可反复发作,导致“象皮肿”。皮肤损伤、感染灶、免疫力低下等可增加感染风险。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预防方法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皮肤疾病、注意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等。
1.全身症状:在发病前数小时至5天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9℃~40℃。
2.局部症状:下肢丹毒好发于小腿,其次是面部。发病时,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隆起。红疹可迅速扩大,表面可出现水疱、脓疱,局部有烧灼样疼痛,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严重时可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全身症状。
3.复发:下肢丹毒可反复发作,多次发作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淋巴管阻塞、增厚、纤维化,形成“象皮肿”。
下肢丹毒的主要病因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以下情况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1.皮肤损伤:如足癣、湿疹等皮肤疾病导致皮肤破损,细菌可通过破损处感染皮肤。
2.感染灶:如鼻炎、扁桃体炎等感染灶,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感染皮肤。
3.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艾滋病等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4.其他: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疗、化疗等患者,也容易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下肢丹毒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和挤压患处。
2.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如果对青霉素过敏,可以使用红霉素、四环素等药物。
3.局部治疗:可以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患处,缓解疼痛和肿胀。也可以使用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等物理疗法,促进炎症消退。
预防下肢丹毒的方法主要包括:
1.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
2.及时治疗足癣、湿疹等皮肤疾病,避免感染扩散。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4.提高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