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由多种因素导致,解剖因素方面女婴尿道短且外口近肛门易污染感染,男婴可能有先天性尿路畸形致尿液排出不畅;生理因素包括小儿膀胱输尿管反流常见易带菌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尤其是新生儿等易受侵袭;细菌感染中最常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等,感染途径主要是上行感染,血行和淋巴道感染少见
解剖因素:
女性小儿:女婴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这是女婴较男婴更易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女婴尿道长度仅1厘米左右,外口距离肛门较近,一般在1厘米以内,粪便中的细菌很容易污染尿道外口进而上行引起感染。
男性小儿:男婴可能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如尿道下裂、包茎等,这些畸形会使尿液排出不畅,增加细菌滋生和感染的机会。例如尿道下裂,尿道开口不在正常位置,尿液排出时容易受阻,尿液残留易引发细菌繁殖导致感染。
生理因素:
膀胱输尿管反流:小儿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约占小儿尿路感染的1/3。当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时,尿液可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将细菌带入泌尿系统,容易引发感染。这是因为小儿的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发育尚未完善,抗反流机制不健全,当膀胱收缩时,尿液可能反流回输尿管。
机体免疫力低下: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功能更不完善,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尿路感染。另外,一些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小儿,本身机体抵抗力差,也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
常见致病菌: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80%以上。此外,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小儿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通常存在于肠道内,当小儿不注意卫生,如便后擦拭不当等,细菌可从肛门周围转移至尿道引发感染。
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小儿尿路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即细菌从尿道外口侵入,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及肾盂引起感染。血行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和尿路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极为罕见,一般是盆腔和阑尾的感染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