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怎么除根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婴幼儿等特定患儿,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块样物,可通过涂片检查确诊,需去除诱因,局部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混悬液治疗,要增强患儿抵抗力,婴幼儿及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概括为: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多见于特定患儿,有典型表现,可依涂片确诊,需去除诱因、局部用药、增强抵抗力,且婴幼儿和特殊人群有相关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因与诊断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其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通过口腔病变部位的涂片检查,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即可确诊。
二、去除诱因
对于婴幼儿:若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人工喂养时,要确保奶瓶、奶嘴等器具的严格消毒。对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对于营养不良患儿:要保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等。对于腹泻患儿,积极治疗腹泻,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三、局部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也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混悬液,制霉菌素能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四、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体质较弱的患儿,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清洁及药物涂抹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鹅口疮是否有加重趋势、患儿是否出现发热、拒食等异常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儿:这类患儿本身抵抗力差,发生鹅口疮后更要积极治疗,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其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谨慎调整治疗方案。



